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渐渐拉开帷幕,一场国际盛会,用一根名曰“孔子文化”的主线引来了四方宾朋。全球范围内,“孔子热”也在持续升温,以至于有国外专家慨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定能够帮助未来世界的发展!孔子文化的魅力何在?如何借助尊孔的“热度”让中国更全面地融入世界?
孔子文化要“送出去”
孔子是“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历史上,孔子文化的传播不是通过战争和侵略的方式向外输出的,而是采取了一种和平的方式,中国没有主动向周边国家传播孔子文化,反而是他们慕名前来学习中华文化。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宋立林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代社会,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要主动走出国门,把孔子文化“送出去”,孔子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00多个,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不仅是在教语言,也是在教文化。”宋立林说。孔子文化中最核心的“和”理念为人类发展提供智慧,孔子文化传播的目的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同时可以了解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利于孔子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认为,文化传播本身就可以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走出去、送文化”理应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最新姿态。
自我认同是传播基础
中国近代以来,国人曾经疏远了儒家经典,孔子文化也被一度漠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我们自己都不接受的文化,如何对外宣传?我们本身都不理解的文化,如何讲给别人听?”不过,这种境况正逐渐被打破。
2009年,孔子研究院举办了第一期“春秋讲坛”,当时的举办地是孔子研究院内一个只能容纳50人的学术报告厅,听众是院内的教职工。“当时还有很多空位没人坐。”杨朝明回忆说。时隔3年,“春秋讲坛”的听众越来越多,只好搬到能容纳400人的国际会议厅,“很多社会上的人都是慕名而来。”他说。
杨朝明说:“近年来,各大媒体纷纷请儒学专家解读孔子思想,很多地方涌现出了读经热,还开办了读经班等,专门研究儒学的学术团体和机构越来越多,这都是‘孔子热’的表现。”
这些变化传递了一个信号,人们渴望亲近传统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杨朝明说:“只有我们自己接受的文化才能有希望走出国门,被世界所接纳。孔子文化的复兴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涉及民族信仰和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立足点。每个中国人都是孔子文化的传播者,都有责任为孔子文化的全球传播护航。”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