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阳光少年> 热点新闻 > 正文
雷锋叔叔你在哪? 福州校园已难觅“雷锋”形象
http://wmf.fjsen.com 2014-03-04 09:48   来源:东南快报    我来说两句

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的教室内,墙壁上现在贴的是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的故事

□本报记者熊建鹏张婷婷齐榕/文吕诚/图

  昨日下午,刚下课,还没来得及洗手,倪小鹏就坐在了电脑前,3月5日马上要到了,学雷锋日的活动策划还在等着他去完善,“这差不多是一学期最累的时候,每天脑子都在转。”作为福州延安中学的团委书记,每年学校的雷锋日活动都由他和他的团队负责策划,今年大家定的主题是:“善小必为”。

  “雷锋”这个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符号,在如今榕城中小学校园,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到底还有多大影响呢?在第51个雷锋日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和曾经的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等形象一样,“雷锋”这个符号也已被“请”出了教室,只在小学二年级的课本上还有一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文。

  小学课本还有一篇关于雷锋的课文

  福州延安中学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即使在这样的校园,也已经觅不到雷锋的“足迹”。老教师柯德辉说,当年教室里不但有雷锋的图片,还有马恩列斯毛的图像。现在榕城各处校园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图片,也没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标语。

  福州台江第三中心小学陈嘉琳老师一边翻课本,一边自言自语:“以前还有的,怎么找不到了?”最后确定,旧版的小学音乐课本还有关于雷锋的歌曲,现在已经消失了。

  无论在鼓二小、延安中学还是台三小,提起雷锋,同学们都露出一个“你懂的”的表情,“每年的这个时候(三月份)老师都要让我们学雷锋,我知道雷锋是做好事的,但是具体长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唯一的印迹是,小学二年级课本上还有一篇关于雷锋的文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雷锋是谁?是不是一个大明星

  在福州鼓二小,一位七八岁的小朋友歪着脑袋,停顿了一会儿,“雷——锋,雷锋是不是一个大明星?”“是的,是51年前的大明星。”她妈妈这样答道。旁边一个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回答,不好意思地跑开了。

  福州延安中学团委书记倪小鹏说,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几乎找不到关于雷锋的课文,雷锋已经从课本中全面撤退了。

  小学生也不再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了,教室内的文化,则是个性和创意代替了教条与刻板,生活的真实代替了“高大全”的宣传。

  无论是延安中学还是鼓二小或者铜盘小学等,教室里都已经没有任何的“偶像”。

  在福州延安中学初一(3)班教室里的黑板报上,看不到雷锋叔叔,有的是同学们自己的全家福,56张照片组成了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

  他们不用每天写日记,但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书写“班级日志”,他们可以在这里向班集体建言献策,让班级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完美。

  “从当初的政治色彩较浓的马恩列斯毛到现在的同学们自主创意的全家福,这是时代变化的表现。雷锋形象退出教室,是教育理念和宣传理念的变化,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缩影。”福州延安中学德育处主任吴晓东说。

  教室里没有“雷锋”但有了自我

  2月中旬,在福州延安中学初一(3)班,班主任陈晓晶站在同学们自己亲手制作的“黑板报”面前,仔细观摩,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黑板报”的主题是“大家,小家”,上边贴着全班56位同学和他们家人的全家福,每张照片下边都有一段简短文字,这是同学们自己对自己家庭幸福的理解和描述,共同指向一个主题:一个家庭是个小家,一个班级是个大家。

  以前学校的墙壁上贴着雷锋、赖宁等人物图像,而现在是同学们自己的照片。教室外是同学们自己写的对联和名言警句。

  在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学生用毛笔写下朱熹的“百字家训”,熟读经典。还在网上书写博客,老师鼓励他们在网上畅游。

  各时期的雷锋形象

  1960年代

  那时候,雷锋就是学生的偶像

  1963年春天的一天,仿佛在一夜之间,雷锋的各种形象出现在井大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雷锋的名言名句也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记下这些话的时候,柯德辉才12岁,还是井大小学一名五年级的学生。

  半个世纪过去了,柯德辉对这句话依然记忆犹新。初中时,“雷锋叔叔”的攻势更加猛烈,伴随着手风琴雄壮高亢的旋律,“爱憎分明不忘本,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成为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歌曲。

  “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跟雷锋叔叔一样的人。”那时候,雷锋就是柯德辉的偶像。

  1970年代

  写日记都是“雷锋日记”模式

  时间到了1973年,比柯德辉小10岁的林姗当时还在团结小学就读,这所小学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当时教室前面墙壁上除了一面国旗,还有马恩列斯毛的巨幅照片,另外两侧墙上一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边是‘向雷锋同志学习’。”

  老师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雷锋叔叔每天都写日记呢,同学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林珊发现,她写的日记每天都是:“今天我看到了一个拉煤炭的老爷爷……”“今天,我看到一个老奶奶过马路……”

  1980年代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83年的春天来临之际,陈伟刚上初二,他发现,除了校园里处处展现出的活力和蓬勃生机之外,教室后边的黑板报上边,雷锋像旁边多出了一行红色的醒目标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钉子”精神构成了陈伟和他的同学们对雷锋的全部了解。陈伟认为,“钉子”就是“学习一定要努力刻苦,在刻苦“钻”研之下,陈伟的成绩一直很好,先考进福州一中,后考上武汉大学。

  1990年代

  学习雷锋好榜样天天晚上打麻将

  1997年的某一天,就在香港回归前夕,福州市铜盘小学的老师组织学生们观看了一场特别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看完这场电影,五年级的房超才对雷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这之前我只知道他喜欢做好事,我甚至不知道雷锋是哪一年出生的,当时是不是还在世?”

  学校教室走廊两侧挂满了各色大人物的照片,雷锋“不怎么起眼,戴一个东北大棉帽,看起来很土。”房超说。那时候,房超和同学们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更多的是调侃的味道,他们私下把歌词改成了这样:“学习雷锋好榜样,天天晚上打麻将……”

  2003年

  做好事不留名,这人好神奇

  房超在1993年入学时,陈桂叶才刚出生。陈桂叶说,2003年那会儿他们学校的走廊上还挂着一个世界地图那么大的雷锋像。

  都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每天经过走廊的雷锋像下边,陈桂叶都要陷入沉思,不知道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好事不留名?太神奇了!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谈雷锋:

  一个典型影响整个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

  雷锋的出现跟我们国情有关,西方国家是由基督教来支撑其精神道德,我们国家不借助宗教,而是借助政治引领,需要一个载体,载体就是英雄模范。我们国家出了一批批的英模,以雷锋最具代表性,他已经“符号”化。

  我们的英模是“应时需要”而来的,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个引领主流价值观的标杆。英模就是主流社会借助的诠释某种主流精神的载体。至于是谁,那只是一个载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雷锋,还会出现张峰、李峰等等。所以,“雷锋”是时代的产物。

  “雷锋”最初出现,主要强调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斗争”痕迹还是很明显。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雷锋越来越被丰富化了。某个社会阶段有了新的价值观就把它融入到雷锋精神中进行诠释,所以现在提倡的“雷锋精神”已经远远不是当初的那个雷锋了,更加丰富化了。

  于是你看到,每到道德缺失的时候,雷锋就会出现,就像现在一样,时代还需要把雷锋这个“符号”带出来,可能社会上有很多人比雷锋做得还好,但是没有他这个“符号”影响力大,时代需要他这么个载体。

  但是现在校园里边已经没有雷锋像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雷锋代表的是主流社会的主流精神,当年到处是“雷锋”那是因为那时我们是个一元的社会,现在是多元的社会,一个典型影响整个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现在应该正确看待“雷锋”现象,没法去复制“雷锋”,也不应质疑他,而是从他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