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阳光少年> 热点新闻 > 正文
专家家长网友表示与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快乐成长
http://wmf.fjsen.com 2010-05-10 08:4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 

本报5月6日推出《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系列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学生、家长、教育专家、网友等通过来信、来函、来电、来帖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专家说:“交流要平等”,家长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学生说:“我们想让爸爸 妈妈真正理解我们”。本报今天把其中的典型观点呈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引起讨论,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奉献点滴智慧。

来自专家的声音

李吉林(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

给孩子“和、美、智”的家庭环境

中国家长特别爱孩子。为了孩子宁愿倾其所有,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希望孩子长大后成龙成凤——这是家长单方面的愿景。

家长们教育的方式也相对单一:讲道理、提要求,告诉孩子“按照妈妈说的做!”他们往往希望孩子是驯服温顺的。但是要注意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小,他们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苦心,这个时候,他们是不大听家长话的。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不听话,教育方式就要“上升”了,从单纯“讲”到“罚”,甚至打骂。“把作业做十遍!”,有的家长骑在自行车上还在说教,有的家长甚至在校园里打骂孩子。因此,孩子信里提到的“不要发脾气”是十分有针对性的。

一次,我在百货大楼买东西,恰好售货员正打电话骂女儿:“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问她原因,她说女儿刚上初一就开始写小说。我告诉她,孩子有爱好,应该好好引导,她很担忧:“这么小就开始写大人的情、爱什么的,还得了。”我告诉她,孩子有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孩子,可以多买些经典的书目给孩子读。售货员说:“您不知道,我就爱读言情小说,家里买了很多。”可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事情不能单方面怪孩子。

一方面,家长们普遍期望值高,一方面又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跟孩子的沟通交流就容易产生对立。

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我觉得这些孩子选择写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很成熟也很理性。

我觉得家长看到这封信应该很高兴,三年级的孩子,就能用流利的语言逻辑清楚地表达意见,是学习上的进步;他们敞开心扉,希望和家长沟通、平等对话,是心智上的进步,说明他们真的长大了。

孩子是独立的人,有情感,有个性,他们在不断长大,从生理到心理都有变化。在全球化的社会,每天接触的信息很多,好的坏的都有,家长不但要顺其天性,面对现实,也要面向未来。

未来社会对孩子有什么要求?不但要有知识,也要身心健康。哈佛大学有句著名的话:“你能做什么?”家长应该多想想孩子将来能做什么,有什么动手能力,有没有创新意识。

孩子的心理素质怎样?他的交往能力怎样?他的全方位素质怎样?建议家长们从未来着眼,从现在着手。

同时要注意,家长的爱好不是孩子的爱好。有“爱”才有“好”,孩子的特长一定程度上与天赋有关,他们之间存在极大差异,有的孩子语文智能好,数学逻辑智能差,如果逼着这些孩子报奥数班就苦死了。孩子的知识结构靠自己建构,家长替代不来,因此,孩子信中“让我们自己选择兴趣爱好”也是有针对性的。

马克思说过,环境和人的行为是一致的。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为他们建立一个“和、美、智”的家庭环境。

“和”是和谐、亲和,平等可以协商,以爱为核心,爱家也要爱父母。家和才能万事兴。

“美”是美好,相对净化,有的父母有不良爱好,如打牌等,甚至在家里打,孩子回来也无心做饭,这对孩子都有不良影响和暗示。要帮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能说“唯一任务就是学习”,一些孩子目光短浅,到了大学就松懈下来,就是因为没有志向在召唤他。德育要在孩子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进行。

“智”就是在构建环境时,要有文化氛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买书不仅是工具书,不要让孩子沉溺在练习册中,那不是书。文学、艺术的熏陶,孩子们是需要的。

家长们要用正面诱发力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多鼓励、少责怪。可以经常对话,但过程应该是平等的。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