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家庭关爱
留守儿童:读书无须理会成绩 怀孕还得自己解决
文明风   |  时间: 2009-10-26   |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少女怀孕得自己解决

  15岁的招弟怀孕了,这个名字上带有浓重封建味道的女孩才上高一,是电白县一职业中学的新生。除了要适应新的学校,现在她也在努力适应一个孕妇要承担的一切生理痛苦。

  对于招弟来说,道路只有两条:要么生下孩子,然后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要么向

在东莞的妈妈告知实情,拿钱把孩子打掉。

  在记者面前,招弟流泪了,“这一次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从来就没有人教过我。”这个15岁的女孩,从9岁开始,父母就不在身边。“一切问题得自己解决”是她孤独度过豆蔻年华的生活哲学。因此,她轻易相信了那些同是留守男孩的甜言蜜语,轻易地贡献出自己宝贵的处女之身,也轻易地怀孕了。

  被遗弃了,于是学坏了,说起来都如此顺理成章。留守儿童们大多处于情感和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但父母的缺席却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极易变得内向、自卑、孤僻或任性蛮横。

  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溺爱。“孩子打架输了,爷爷奶奶竟然亲自到学校帮忙吵架……”这样的事情在小李老师所在的学校早已司空见惯。于是,这些孩子们开始逃学旷课、偷钱、打架、甚至是早孕、犯罪,这些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盲目行为成为不少留守儿童弥补心灵荒漠的借口。

  父母以金钱弥补关爱

  广东目前约有100多万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问及为什么要出外打工,大多数民工无不抱怨是生活所迫。

  对此说法,小李老师反击:“这些孩子家里很多都有楼房,父母出外打工的家庭一般都比双亲务农的家庭富裕,更何况现在的孩子上学根本不用交学费。”

  在城市能挣更多的钱,所以农民们都为过上更好的生活齐齐往城里冲,这一点无可厚非。问题更在于,这些农民工在维持了温饱之后已再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城市去了。

  “择校费”、“借读费”、“赞助费”……种种拿不上桌面的费用难住了农民工们。以广州为例,就读省一级名校需要几万乃至上十万的择校费,市一级学校基本维持在一万以上,即使是一间普通的区小学,要入读少说也要先交上几千元。对于仅能在农村实现“衣锦还乡”的农民工来说,让孩子到城市里读书只是一个梦。

  不能陪伴孩子成长,金钱成为家长弥补孩子唯一的途径。“不能经常看到他们,就只好让他们穿得比别人好一点,吃得好一点,我心里也好过点。”在广州打工的李先生说。他每个月都会给留在农村读书的两个孩子汇去500元。每月五百,固然不足应付两个城市孩子读书和生活的花销,但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家庭却是相当不错的开支。

  有调查显示,30%—4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会不断地以金钱来弥补自己对孩子关爱的缺失。逢年过节,这些父母亲们难得回家一趟,更是对孩子疼爱有加,百依百顺,根本无暇顾及其他问题。(记者 陈学敏 实习生 梁婷婷)


上一页  
[1] [2]
 
查看文章评论
匿名发表  您在以匿名发表时可以输入昵称
   如果您是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在下面输入的用户名密码。
昵称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