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悠期待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交流艺术。(蔡文悠供图) 【核心提示】 出生于东京,成长于纽约,自幼便随父母游遍世界各大美术馆及博物馆,作为著名泉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女儿,蔡文悠被视为一个典型的“艺二代”。在今年,她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可不可以不艺术》,并带着它回到老家泉州,通过读书分享会,与大家分享那些属于自己的“成长密语”。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陈士奇/文 戴涵琦/图(除署名外) “对于成长,美术馆是太过孤寂的地方” 与多数同龄人不同,蔡文悠常说,自己的童年回忆,大多被定格在了“空荡荡的美术馆里”。 与多数职业父母一样,蔡文悠在出生后就开始被忙碌的父母带着去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父亲蔡国强的艺术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其展会开始走向世界各地,蔡文悠跟着父母去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城市,并在各地的大小美术馆留下了自己的回忆。之后的一年又一年中,在艺术馆的库房、关闭的展厅中或是布展工作坊中,蔡文悠度过了自己眼中那段“枯燥乏味的成长期”。回想起儿时在各大美术馆中等待父母下班的漫长时光,她记得自己偶尔也会帮助父亲布展,在心中掐算着布展环节的完成进度,盼望着能够快点回家吃饭。但更多的时候,为了不打扰正在工作的父母,她总是无所事事地待在美术馆中,一个人浏览着空荡寂静展馆中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展品,时隔多年后再回想起来,她坦言,“对于成长,美术馆是太过孤寂的地方。” 即便在美术馆中度过的童年是无聊而孤单的,但蔡文悠仍发现,儿时的自己很多时候就像一块海绵,凭着本能,在美术馆、博物馆中被世界著名艺术家创造出的作品所影响着,其中也包括自己父亲的作品。 “一直以来,比起理性化地欣赏,我更喜欢通过视觉角度去和艺术作品‘对话’,即使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但我仍会记住当下自己的感受。”蔡文悠说,也许是受到孩童时期的经历影响,现在的她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就会去当地的美术馆参观。在她看来,走访那些儿时曾经待过的美术馆,不仅能从展出的一件件艺术品里了解到一座城市中有趣的面貌,还能重温“美术馆中熟悉的孤寂感”,以及偶尔在美术馆中“邂逅”父亲作品的满足感。 除此之外,她开始会在这些美术馆中思考着自己的成长环境。“对于许多人来说,艺术欣赏是从童年培养起来的,但对我来说,艺术就是我的童年。在艺术之外,我无法了解自己,正因为如此,我无法摆脱艺术。”蔡文悠说,多年之后,当她正式进入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她也才渐渐意识到,孩提懵懂时在美术馆中的所见所闻,都成了一种养分,长大后再到美术馆故地重游,则都变成了一个个思考成长和寻找自我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