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沙御外敌的平潭石头厝 历史可追溯至唐宋年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农村住宅开始改变旧四扇模式,采用浅房、大窗,以通几增光;房屋结构由石土结构向混合结合、框架结构发展,屋数也由双层向多层发展。
曾担任过《平潭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张伟翔说,平潭石头厝渗透着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是平潭人历代渔牧、农耕文明的结晶。他介绍,平潭的石头厝,特色就是屋顶瓦片压石块,窗户一律开小窗,并辅有石条窗栏,远远望去,宛若神秘庄严的“碉堡”。据老一辈的平潭人称,抗日战争期间,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座伏击侵略者的最佳掩体,从石头厝小窗、石洞中伸出的长枪短炮,不仅悄悄了结了侵略者的性命,更让侵略者心惊胆战,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不过,石头厝像“碉堡”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能够遮挡风沙。据了解,随着时代变迁,平潭的石头厝逐渐形成了建筑风格,虽然外表简陋,里面却大有文章。
“四扇厝”的“留码头”构造全国少见
据介绍,平潭的石头厝从结构上归类,主要有三种类型。“四扇厝”是平潭石头厝的主要类型,它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类似于莆田的四目厅,通常是不出檐的或只出半檐。张伟翔介绍说:“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
东南快报记者仔细观察部分石头厝,发现有的房子像是缺了一角,并不完整,房屋边角常留下锯齿状堆砌的石块。“这是平潭石头厝的特色,全国少见,俗称‘留码头’。”据平潭敖东镇宣传委员介绍,以前多数农家在建“四扇厝”过程中,因资金不足,就先盖左房和大厅,右边厅墙出现“虎齿墙”(俗称“留码头”),主要是为了便于今后建房的衔接,预留余地。平潭的民居后来大都以“四扇厝”为主,因为这种构造的房屋留有前厅、左右侧房,后面又有杂物间,适合一家人居住,特别适合旧式的大家庭。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
- 2014-10-14以奖代补古厝“再生” 思明探索社会治理曾厝垵模式
- 2014-08-14安溪山村教师古厝办公益图书馆 希望筹到更多好书
- 2014-07-31一座闽南古厝的传奇:历经70载风雨依旧美轮美奂
- 2014-07-21晋江陈埭古厝迎来中医义诊团 为患者做推拿针灸
- 2013-11-18最美“闽南红” 古厝惊艳五店市
- 2013-11-13莆田华亭:华侨聚集地 后人筹集资金保护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