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先生正在讲述当年互爱巷16号大院的故事
邻居照料独居老人襁褓婴儿
劝导不良小青年悬崖勒马
上世纪80年代初,互爱巷16号大院里住着20户左右的居民。人多房挤,一家四口挤在一间12平方米的屋子里很常见,有些家庭甚至四代同居一室。“我叔叔(谢伯芳)和婶婶上班去了,我的两个堂妹就由隔壁的李大婶来照料。”谢老说,“还在喝奶的孩子,饿哭了,隔壁的李大婶就会熬米汤喂给孩子,抱着孩子哼儿歌,就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谢老回忆道。
那时候院子里,还住着一个叫林耀西的独居老人。“他儿子和儿媳在上海工作,老人家身体不好,吃药打针什么的都是靠院子里的人来照顾。”在谢老的记忆里,院子里的头号好心人是一个叫林传奇的人,“他曾是抗美援朝的战士,力气比较大,身为搬运工的他,对院子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主动揽在身上,经常背老人家去看病什么的。”
谢老说,院子里曾有个小青年,比自己小5岁左右。“他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工作流动性大,没人管,他就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谢老皱着眉说,“他有过几次偷窃行为,被派出所查出,一度被列为帮扶对象。”
庆幸的是,院子里的退休老人主动找这位小青年谈话,“玉英姨有一次发现他带回一些来历不明的碎铜片,就主动去启发开导他,最后他认识到错误,把铜片还回去了。”除此之外,善良的老人家们,还经常给他送钱送粮,安排生活。院子里的好心人,帮这位小青年找回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最终感化了他。“他后来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学做木工,主动修缮院子里的地板。”
帮邻居搬家打制家具
推荐待业青年考专科学校
年轻时,谢老在木材厂、瓷器厂都工作过,还写得一手好字。“一些学校、政府等单位的门牌牌匾都是我写的。”谢老说,“写牌匾之前,我会在院子里联系一下。有时候就直接在院子里钉木板、刷油漆,金珠姨的儿子会来帮忙。”
谢老很感谢当年的邻居们,“油漆味道很重,若是放在现在,邻居们早就去物业投诉我了。”谢老笑着说道。
后来,经常为邻居们打针、开药的医生王玉明搬家。谢老主动帮王玉明装修,设计并制作家具。“他比我大十来岁,人也挺好的,帮助过不少人,我有那个手艺,就主动帮他做了家具。”
同在院子里生活的林文当时没工作,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龄人打拼事业。得知林文擅长日语,惜才的谢老父亲,就向一个朋友推荐了林文。“当时国家正在恢复经济发展阶段,很需要懂外语的人才。”谢老说,“我父亲推荐林文去考一个专科学校,这改变了林文一家的生活,听说,他后来成为日本一家公司的驻中国代表。”
心怀感恩的林文,不忘伯乐之恩。“大概5年前,林文回来约以前住在16号大院的几户人家聚会吃饭,想报答一下大家当年对他们一家的帮助。”谢老感叹道,“由于一个叔叔过世,我没能赴约。不知道林文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10长泰县开展中秋节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2014-09-09厦门市第八届和谐邻里节走进金鸡亭社区 萌娃笑翻现场
- 2014-09-02泉淮社区宝翠苑小区:小区百家宴 邻里一家亲
- 2014-08-29长泰县将开展中秋节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2014-08-21厦门市第八届和谐邻里节暨道德模范故事汇走进海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