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非遗”世博之后何时再相聚?
http://wmf.fjsen.com 2010-11-09 10:09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期待“非遗”永不撤展

“宝钢大舞台”的“非遗”传习区,设有织、瓷、扇、画面纸、茶、艺、乐、戏等主题区域,各自展示某一类别的“非遗”。游客在画坊,可以亲手一试木版水印技艺;在织纺,可以亲眼探寻南京云锦的“编织密码”;在艺坊,可以体味千余种旗袍盘扣制作技艺中一针一线的精致;在瓷坊,可以享受双手沾泥拉胚制瓷的乐趣……

广西活动周时,“宝钢大舞台”里搭起了一座竹楼。竹楼下,小伙子打米糕;竹楼上,姑娘与游客对歌,谁对上了歌,请吃米糕。游客踊跃参与,唱过尝过,广西米糕的制作技艺也记下了。海南活动周时,老奶奶杨拜亮带来了泥条盘筑制陶技艺,这种“非遗”最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诞生,只见她,将泥巴搓成长条,将泥条盘成瓦罐……贵州活动周时,苗族银饰传承人杨光宾戴着老花镜,手持小锤,反反复复锤打一块银锭,渐渐地,锤出了细如发丝的银线,他巧手一编,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跃然指间。你要一枚吊坠?杨光宾立即拿起银锭锻打、拉丝、编结、焊接,一个双面镂空的铜鼓吊坠很快就送到你手里。

这些散落各地的“非遗”,因世博而相聚,因世博而展示于无数游客面前,让他们因“发现”而惊喜,因“认知”而心生珍爱之情。世博终要落幕,但“非遗”也就散了?还能重聚吗?

在祖国宝岛台湾,2003年建立了宜兰传统艺术中心,将日渐凋零的传统技艺收归于此,集中研究、保存、维护、传习和推广,带动“非遗”再生、发展与创新。24公顷的土地上,建有戏剧馆、曲艺馆、图书馆、工艺传习所、民艺街坊、戏台、文昌祠等。其中的民艺街坊,被称作“活的工艺橱窗”,最是热闹,其建筑,仿照上世纪初台湾街屋设计,怀旧气息浓郁;街坊内,设有30多间店铺,师傅们现场操作,演示雕刻、编织、金玉、漆艺、纸艺、传统杂货饮食等技艺,也欢迎游客动手体验。文昌祠旁有小吃坊,古朴典雅,中庭搭起一座水榭舞台,人们品尝美食之时,丝竹之声袅袅传来。这个“非遗”集结区,如今已是宜兰新地标,除了温泉之外,数它对游客的吸引力强。

10月31日,为期半年的中华“非遗”大展在“宝钢大舞台”落幕。撤展之时,“中国元素”负责人邓玫不免伤感,更有期待:“要是这些‘非遗’能移到一个新场地继续展示,永不撤展、永不落幕,该多好!”(张裕 关建东)

 

责任编辑:徐嵘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