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舞灯制茶、剪纸刺绣、编织烹饪等“埋名”于大家衣食住行、娱乐休闲中的一些传统技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目鲜活登场,让人们倍感亲切又感叹其令传统文化拥有了不息生命。
如今,酿造、中药炮制等传统技艺不仅活力依旧,有些更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据不完全统计,在福建现有的200项省级“非遗”名录中,近20%已探索出适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并实现产业化生产,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万个。
作为珍贵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可转化为经世致用的生产力,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思路——生产性方式保护。正如专家所言,在文化产业领域扶持传统手工生产,振兴手工产业,走与现代工业生产并举共存、互补互益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从消极保护向积极保护转变的重大实践。
生产性方式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机制的激励下拥抱生活、与时俱进,既可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又可扩大就业机会、协调城乡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生产”“表演”,如“农历二十四节气”,不可能人为生产出来;再如属于礼仪类的祭典,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场所以特定的规则进行。以商业目的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不仅显得不伦不类,甚至会破坏这些遗产的活态传承。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对于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的传统技艺而言,“合理”二字更是要放在最紧要处。如何在生产性方式保护过程中,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活力又不至于流失其“真魂”,按照文化发展规律进行技艺创新;进一步保护传承人知识产权,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都是亟待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周玮)
责编:林芳斌
责任编辑: |
- 2009-02-12别等到断了"非遗"的"香火"才讲传承
- 2009-02-24“非遗”展上学技艺
- 2009-02-25上海机关志愿者践行文明承诺
- 2009-02-18“非遗”传承人现场献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