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芦秀丽:十年的坚守 不变的爱心
http://wmf.fjsen.com 2021-06-29 16:57:32 来源:漳州市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康金山

一个残疾人十年来,坚持每个月送一次早餐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她腿脚不便,骑着三轮电动车,每次往返七八公里,只为看到这群特殊孩子们的笑容。

卢海珍(原名芦秀丽),女,1973年9月生于南靖县船场镇一个农村家庭,因为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双腿不能行走,她只在学校读了几年书,然而学习的梦想一直没有熄灭,她坚持自学,勤学好问,18岁的时候在何葆国老师的指导、推荐下先后写出了多篇文章在《语文报》、南靖《乐土》、福建《生活.创造》、《漳州青年报》发表。后来,她随父母进城,做过一些小本生意,基本上没有盈利。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她住进了廉租房,也有了低保。这几年,她在妹妹所开的足行健按摩鞋店看店,也算有了一点收入。

因为从小受到姥姥的爱心教育,尽管生活一直很拮据,但她依然乐于助人,亲朋好友有什么困难,她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2011年的一天,她认识了一位特校老师,当她得知南靖也有特校,非常激动,立即跟他来到了位于后河的南靖县特殊教育学校。当她第一眼看到这些孩子们时,她的内心是很震撼的,也很难过,她没想到不幸的孩子竟然这么多!也许是因为同病相怜,也许是曾痛失爱子,从此她便与这群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再也放不下了。她想,他们跟自己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爱,自己现在多少有了一点能力,应该为他们做一点什么。就这样,她便萌生了给特教孩子送早餐的念头。她了解到全校孩子有近一百名学生,就到小吃店特别定做了一百个包子和一百杯豆浆,因为给这些孩子们吃的食物,她的要求是必须特别干净卫生,而且每一次都是亲自送到学校,看着一个个热乎乎的包子豆浆发送到孩子手中,看着他们津津有味的吃完,她才回家。不过,第一次送餐到特校,她的心是非常忐忑的,不知道学校会不会拒绝,孩子们会不会喜欢,还好老师们都没反対,更没想到孩子们接受包子豆浆时一个个欢天喜地,大声地叫喊着好吃,这让她忐忑的心瞬间安定下来,脸上也不由绽开了笑容。从此,她每个月给孩子们送一次早餐,当作孩子们的课间餐,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后来,有人对卢海珍说,特教的孩子不愁吃喝,你自己经济并不富裕,给他们送早餐有什么意义呢?海珍似乎被这个问题怔住了,她也在思考要不要继续送。她觉得,一个包子一杯豆浆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孩子们喜欢啊,他们总是在自己告别时,一齐大声地说:阿姨再见,下次还要带包子来!多么天真无邪的孩子啊,他们从中体会到社会上还是有人关心他们的,这里面传递的是一种爱心,一种人人献出一点爱的精神。每每回想到这情景,回想着孩子们的这些话语,她就决定继续送,决定坚持做下去,这也是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在自食其力的前提下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连续送了几年,特教的孩子对卢海珍非常熟悉,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看到她的到来总是大声喊叫:卢阿姨!卢阿姨!那种场景比见到亲人还热烈,这也让海珍心里感觉到特别温暖。这群特殊的孩子喜形于色,特别直率,有一次有个孩子在洗澡,听说卢阿姨来送早餐了,没穿衣服就从洗澡间跑出来。看着孩子们吃着包子喝着豆浆的笑脸,海珍很欣慰,她同时还教育孩子们吃好了,要把空的纸杯放到垃圾桶,然后自己还要洗洗手,做好个人卫生。特教的领导和老师看到海珍骑着电动车给孩子们送餐,而且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感觉到特别不容易,他们说,卢海珍送来的不仅仅是包子豆浆,她送来的是一种精神食粮,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并且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信心。

从2011年至今,卢海珍坚持每月一次给特教孩子送餐已经整整十年。十年的时间,她往返送了120次,累计送出一万份早餐。对一个经济富裕的健康人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海珍自己就是一个行走不便的残疾人,经济也不宽裕,这就特别显得难能可贵,如果没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她是坚持不下来的。海珍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生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帮助他人,为社会传递一份爱心,做出应有的贡献。每次往返骑行七八公里,对她来说还是很辛苦的,而包子豆浆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海珍说,累一点,苦一点,这没什么,我省吃俭用,几年不买新衣服,给孩子们买包子豆浆的钱就有了。从海珍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残疾人对社会感恩回报的拳拳之心。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卢海珍坚持为特教的孩子送餐,她送上的是一颗爱心,她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一个公民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