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客家女,两个家庭的患病老人,十几年的精心照顾。
余先招这是一个在客家农村里很常见的名字,但是在清流县嵩溪镇黄沙口村,提起这个名字的主人,大家都赞不绝口。一个普通的弱女子,为什么这么多人点“赞”呢?
知难而上 一视同仁
2009年在意大利打工8年返乡探亲的余先招,结识了爱人余老师。余老师有脑梗的残疾老父和7岁的女儿,妻子离异,母亲早逝,无房无车。余先招才30几岁,有房有店面,没有兄弟,三姐妹中是老大,大妹定居国外,小妹住在三明。那时起,余先招夫妻俩就得上下忙着照顾两家的三个老人。余先招在学校食堂工作。每天早上5、6点就得起床,到食堂煮饭或准备家里的早饭,然后洗刷老人放在房间的便桶。还要侍候老人吃饭吃药。2012年余先招自己的母亲,也患脑梗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这样一来,夫妻俩的担子就更重了。老人残疾又耳聋眼花,卧床多年,心中苦闷,还经常发脾气,有时生气不吃饭。这时候,余先招就忍气吞声,好言相劝。为了让老人的胃口更好,她虚心向人学做传统客家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认真的学习,余先招也能把传统客家菜做得色香味俱全。
同甘共苦 分工协作
夫妻俩,不仅要照顾双方老人,当时还有一个才7岁的小女儿。两个家,俩人兵分两路,你照顾老的,我就照顾小的;你做饭,我洗菜;我洗衣,你拖地;几乎都没法闲着。余先招积极支持爱人工作,总把家务活往自己身上揽,让丈夫留更多精力在教学工作上。俗话说“老人如小孩”,老人有时心情不好,或者夫妻俩一时疏忽,照顾不周,老人们也会怪罪发脾气,总是余先招轻声细语地安抚,她担心余老师的职业习惯--嗓门大,也不善于抚慰老人。作为一名教师,又担任班主任工作,余老师确实难以面面俱到。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十几年来余老师常受乡镇或县表彰,去年还获单位年度考核优秀。余老师说,在家境如此困窘情况下,自己工作方面能出些许成绩,确实离不开妻子的鼎力相助。
老人们在精心照顾下,病情得到控制;孩子们在温暖关怀下,快乐成长。其中也有遗憾。2016年底余先招母亲身体不适,检查结果为脑瘤,到三明、福州住院,夫妻俩轮流跑医院照顾。2017年,母亲在福州手术后再也没醒来。
无怨无悔 善始善终
2019年余先招到镇卫生院食堂工作。2020年的春节,因为新冠疫情,医院食堂也没有放一天假。余先招就想尽一切办法,既不耽误工作,也不影响照顾家人。每天早上,她戴着口罩帮食堂采购时,帮家里要用的东西也买好,下班带回家,尽力让家人安全开心地度过这个特别的春节。她在医院食堂的表现也受到领导和医护人员的好评,夸她是“值得信任的后勤战友”。
长年累月在食堂,在家里,洗碗,炒菜,拖地等。余先招自己也是累出颈椎病,肩周炎。可是生活还要继续,无论前面的路是平坦还是坎坷。哪怕爱人的残疾父亲七十多岁,自己的老父亲也八十多岁了,余先招常说:“我们自己是父母养育大的,自己也会老的,我们现在也为人父母,总得给孩子们做个榜样,一代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这或许就是一个客家巾帼对孝老爱亲的质朴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