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如一日独挑家庭重担,孝心侍奉患病的公公,爱心抚养儿女长大成人。
陈兰菊,女,1955年3月出生,漳平市赤水镇田头村第八组村民。30岁守寡未曾改嫁,以“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坚毅,在35年平淡的岁月里,默默“缝补”家庭的悲欢离合,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真情演绎亲人永不言弃的感动。
负重前行 不离不弃
陈兰菊命运多舛。35年前丈夫不幸去世,抛下年逾50岁的老父、年仅10岁、8岁、5岁、3岁的4个儿女及2万余元的债务。“这个家不能散,公公我来赡养,子女我来抚养!”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善良的陈兰菊擦干眼泪,暗下决心,迈出了独自承担家庭责任的艰难步履。天有不测风云。25年前,年方20岁的儿子突然四肢无力、腹胀、恶心、呕吐。陈兰菊心如刀绞,向乡亲东拼西凑,借款3千余元,急忙携子乘坐火车赶往福州市医院治疗。经确诊,儿子身患尿毒症晚期,肾功能已严重衰竭。懂事的儿子含泪拉着母亲的双手央求:“妈,医生说我的日子剩下不多了,家里这么困难,爷爷要治病,三个妹妹还要读书,您就带我回家吧。” 陈兰菊泪如泉涌:“傻孩子,妈妈怎么舍得丢下你呀。”母子俩抱头痛哭。然而病魔无情,医生告知她:您的儿子生命垂危,已经没有挽救的希望了。就在这一年的春节,全村家家户户欢度佳节,唯有她痛失爱子,全家沉浸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
孝心德行 有口皆碑
儿子撒手人寰,孙子英年早逝,陈兰菊的公公终日悲叹命苦。陈兰菊强忍悲痛,劝慰公公:“只要我活在世上,就有您老人家的一口饭吃。”在三个女儿幼小的记忆里,家里的第一碗饭汤、第一块肉食,妈妈总是先端给爷爷,挟给爷爷。常言道“百日床前无孝子”,更何况儿媳妇呢?可是,陈兰菊却以35年的孝道,毫无怨言地改写了这句俗语。公公患有甲状腺肿大、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常年备受病痛折磨。陈兰菊不时地跑赤水、下漳平、赶龙岩,为公公求医问诊,住院治疗。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公公终于驱散了心头的阴影,重新焕发晚年生活的信心。儿媳妇的日夜操劳,公公自然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曾劝说陈兰菊改嫁。陈兰菊总是避开话题,安慰道:亲朋好友也多次说媒牵线,我都婉言拒绝了,就让我侍候您一辈子吧。成家后三个女儿也曾提出让母亲到她们家小住一段日子,享享清福。可是,陈兰菊却始终挂念家里的公公,没有满足女儿们的心愿。至今,陈兰菊的公公已是85岁的高龄,虽然久卧在床,但三餐热饭热菜热汤,床铺干干净净,屋内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未生过褥疮、湿疹。邻里亲友常在她的公公面前夸赞说:“您的儿媳妇真孝顺,您真有福气。”老人家笑眯眯地回应:“可不是吗?我这上辈子不知道修了什么福,修来这么个好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呢!”
含辛茹苦 抚育儿女
在乡亲们的印象中,陈兰菊自从丧偶后,似乎365天就没有一天停止忙碌。为了培养儿女成才,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起早摸黑,种植水稻烟叶、饲养家禽、熬汤煮饭、换洗被褥……操持全部的农活与家务。“我没有文化,既便家里再穷也要供养孩子上学!” 她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让儿女从大山里走出去。正是怀揣这样的梦想,她省吃俭用,申请学费减免,将有限的家庭收入几乎用于孩子的教育费和公公的医疗费。春耕农忙季节,她宁愿以三天帮工换取一天耕牛犁地的方式,解决家中劳动力不足的窘况,也不愿耽搁儿女的学习时间。逢年过节时,她让公公、儿女穿上新衣裳,自己却舍不得添置一件。天道酬勤,儿女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其中二个女儿升学中专院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许这样的培育对于普通家庭可能轻而易举,可对于陈兰菊这样特殊家庭而言,其中付出的辛劳、饱受的辛酸只有她自己知晓,没有多少人能够从中体味。“妈妈卖了一篮子的山梨,得款1.8元,又向邻居借款1.2元,才凑足我参加初中毕业活动的班费。”“我家经济十分拮据,平时很少吃肉食,妈妈变卖了饲养的鸡鸭生猪,供我们读书。”每当回忆母亲的一路艰辛,三个成年女儿历历在目,不禁声音哽咽,泪眼朦胧。
“自己苦点累点没啥,可不能苦了老人和孩子。” 至今,65岁的陈兰菊是这样坦言,也是这样无怨无悔, 从而赢得十里八乡“孝儿媳”“好母亲”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