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8日讯(福建日报)1929年,毛泽东三十六岁,正是一个男人经过岁月的洗礼,褪去稚嫩往日的开始。不经意间,闽西大山深处的古田,却成为中国未来岁月一段崭新的开始。
1929年,朱德四十三岁,这个剑眉星目、不怒自威的中年将军,半生戎马,盛名天下的将军来到莽莽大山里的古田,中国的未来在哪里?迷茫的朱德遇到了毛泽东,那个人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9年,中国的革命到了再出发的时刻,古田恰逢其会!
谁持火把来
1929年的工农红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个历史时刻,毛泽东没有忘记他参加革命是为了什么。毛泽东在一次又一次同朱德、陈毅、刘安恭的辩论与协商中,不断提醒着他们中国革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为了让共产党员成为一个点亮黑暗的火把,一个警醒长夜的军号。
陈力导演没有纠缠于复杂的历史理论,而是轻巧地将主题分散进一个一个动人的瞬间。
毛泽东为村子里的孩子们上课,他问孩子们什么是“人”?有孩子说:“人是地主,我们是牛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沉疴的苦难,毛泽东的手颤抖了,他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手”字,他要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反抗命运!
细节铸就了史诗
史诗电影有史诗电影的要求,不但要有深刻的主题立意,更要有丰富的细节支撑。离开细节,人物塑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电影《古田军号》中,可以清晰看到,导演是如何使用细节一点一点堆砌出历史片的大格局。
比如军号,这是电影的题眼,承载着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全片“不忘初心”宗旨的影像外化。电影就是由军号的埋没与重现带出了红军此时的危机与领导人的出场。军号象征着为人民而战的理想信念,而此时的军队却面临着信仰的危机。
拥有军号的小号手,是红军信念的传承者,父辈的牺牲让他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是毛泽东和朱德以身作则,捍卫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影片多处细节极为动人,毛泽东为小号手讨回公道,朱德亲身为其示范吹号的技巧等等。然而导演始终没有让小军号手吹响军号,直到影片的最后,当革命军队从古田再次出征,拥有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共产主义者迈出胜利的万里长征,这个时候,小军号手在毛泽东鼓励的眼神下终于吹响了前进的号角,这是一次压抑之后酣畅淋漓的宣泄,更是一种精神涅槃重生的喜悦。
细节的成功处理,在《古田军号》中何其之多,比如朱德手掰三块的馒头;比如毛泽东染上疟疾,他身边人一次又一次为他盖上棉被的动人场面。所有的细节都在这部影片中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得益彰,这是导演的功力。
毛泽东,向前冲!
如果说南昌起义是一声怒吼,那么古田军号则是攥紧的拳头;如果说井冈山朱毛会师是革命万里长征的起跑线,那么古田则吹响了冲向胜利的冲锋号!
然而我们很难想象陈力导演竟然用了极为简单、智慧而鲜明的方法雕琢出毛泽东、朱德、陈毅的风采,导演的技巧很简单:让镜头动起来,让人物跑起来!
电影的开始,毛泽东和朱德一前一后穿越人潮涌动的集市,小跑快步向前,他们身形挺拔而伟岸,气宇轩昂。人流中,闽西古镇的风土人情也随着伟人们的脚步逐渐显露身姿,历史就此拉开帷幕。
电影的第二次奔跑是红四军高层陷入了困境,毛泽东找到朱德,他拉起朱德跑向染坊,要将红军新军装的好消息告诉他。朱德被毛泽东拉着向前跑,也不禁笑了,毛泽东革命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着他,一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是自己的初心之所在啊。导演用情节化解矛盾,一次奔跑就让两个革命者的心又靠近了。
第三次奔跑,毛泽东为了队伍团结放弃了前委书记的重任,离开了根据地。他听到远方山头有节奏的呐喊声,他跑步向前,穿过古老的城寨,一片豁然开朗中,他看到从山上一条大龙蜿蜒而下,那是古田人民最振奋人心的节日山中“游大龙”!毛泽东心生感慨,他说:“心齐方可成龙,心齐方可成龙啊!”
电影中最后一次奔跑,毛泽东在上杭惊闻红军在反“围剿”中陷入血战,毛泽东心急如焚,带着子弟兵从山上冲下。
史诗气质就这样在毛泽东的四次奔跑中得以完成。什么是革命者的奔跑?什么是毛泽东等伟人志士的精神?一为集体主义之“浩荡”,人因集体而有意义,因集体而成为丰碑。这是伟人的赤子之心,这是伟人的跋涉之心!
伟大的接力
伟大的事业也是从稚嫩开始的,伟大的领袖也是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的。
伴随着朱毛红军坚定的步伐,从古田走来,从岁月走来,汇入整齐有序的方阵。九十年来,这种步履坚定、豪迈如出一辙,他们向未来走去,直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刻,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精神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那是从红军草创的艰难岁月,到今天声震九霄浩浩荡荡的一次伟大的接力!那是从毛泽东为革命殚精竭虑到习近平领导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又一次伟大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