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莆田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元宵挑担盘 马金焰摄
② 莆田元宵踩街 马金焰 摄
③ 莆田文峰宫“尾暝灯”点烛山 马金焰摄
④ 莆田元宵火海走古事 马金焰摄
⑤ 元宵“福首” 马金焰 摄
⑥ 村民在仙游枫亭镇麟山宫前表演皂隶舞。 郑志忠摄
⑦ 莆田元宵表演“冲花” 马金焰摄
⑧ 元宵期间,仙游度尾大鼓吹在演奏。 郑志忠摄
⑨ 打铁球是莆田涵江区镇前、下湾头、七步等自然村元宵期间的传统游艺表演。 马金焰 摄
东南网3月1日讯(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正月十五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借着月圆人圆之夜既是对贺新春的延续,也是对开启新一年生产生活的美好祝愿。
莆田的元宵节以其形式之繁、时间跨度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辐射影响之广而闻名全国,其热闹程度更赛春节。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近一个月时间里,“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则汇聚成独具特色的莆阳元宵文化。地方的也是民族的,那么,是何缘故促成莆仙大地每年这个时候上演如此蔚为大观的“民俗嘉年华”?
民俗大赏 赏莆阳大地热闹风情
搭棚设案,挂红灯、建彩门、摆宴桌、祭祀物品满满当当……戊戌狗年正月十一晚上,在莆田秀屿忠门镇顾金玉家里,唢呐和钹声彼伏交替,热闹非凡。身穿长袍马褂头戴插花礼帽的顾金玉是今年村里闹元宵的“福首”(俗称“做头”),“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并带领族人不分昼夜绕境赐福。根据年龄辈分轮流选出的“福首”,在民间寓意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对“福首”人家来说意义非凡。
“和结婚一样隆重,我家里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祭祀、宴请用品,提前邀请朋友。”吴龙飞向记者介绍,他的父亲吴金弟轮到担任今年“福首”。“每一年各村、社闹元宵都会有‘福首’,有的3个人,有的5个人不等。”民俗专家程德鲁说。
“福首”接“首福”,他们带领全族人走向新一轮的祈福中。而正月里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莆田元宵节,也以浓墨重彩的庆祝方式,打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当人们还沉浸在“春风送暖入屠苏”之时,正月初三江东村浦口村的十五座红橘塔搭起祭祀梅妃的6米高“果龛”,由此揭开“梅妃春祭”的序幕。紧随其后莆田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仙游郊尾镇、大济镇等地也率先开启闹元宵大戏。至初七、初八梅妃、妈祖、钱四娘、江国舅銮驾绕梅亭,巡游江东全境,至宁海桥,迤逦数里阖村信众鸣炮、烧贡银燃稻草迎神驾……
“各村镇每年闹元宵的日子基本不会变,这是约定俗成而延续下来的。”已连续拍摄3年《妈祖故里》系列文化纪录片的传媒人颜明智说。因此春节刚过,网上一份份详尽的“莆田各地闹元宵指南”为市民们标注了这场“民俗大观”的参与路线。还有网友根据各村镇闹元宵的精彩程度总结出几个最:最华丽——新度锦墩村打砂花;最无畏——涵江白塘镇江村踩炭火;最惊心动魄——莆禧古城元宵爬刀梯散铜钱上演“金簪插神嘴踩刀轿、赤脚登刀梯撒铜钱”;最不可思议——涵江多地都有元宵“僮身”冲火花的习俗等等。
莆仙各地的元宵民俗活动中,“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新度锦墩打砂花”、涵江延宁宫蔗塔、仙游枫亭麒山宫皂隶舞和“打铁球”、莆田九鲤灯舞等民俗活动已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程德鲁说:“莆田各地开展的闹元宵形式都不一样,同一个镇不同宫、庙举办活动也不尽相同。”有静态的如摆斋菜、点烛山、搭橘塔蔗塔等;动态的有上演莆仙戏,合奏十音八乐,也有踩高跷、蹈火、弄龙舞狮等,也有动静结合的所到之处金鼓齐鸣,弦歌达旦,灯月交辉,尽显浓厚的乡土风情。
“莆田很多宫庙在相关志书里鲜少提及,可见莆田元宵基调主要还是以民间活动为主。”莆田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介绍。《莆田市志》卷四十一民俗第三节记载: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
大有讲究 究特色民俗形成原因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有民间说法,那时村中25家立一社宫,100家成立“总社宫”,故各村元宵,多在社宫里举行后再在“总社宫”举行,叫作“总元宵”。莆田正月的元宵节,正是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这是竹枝词《元宵》中描述莆田元宵盛况的句子。又《观灯》云:“更深月色正当头,歌舞声中灯满楼。欲住欲行归去晚,春宵都是醉人游。”
为什么莆田闹元宵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程德鲁认为,这与莆田历史有很大关系。“西晋时期,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南迁,‘八姓入闽、衣冠南渡’后,中原文化与当地产生融合发展。”他说,由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的仙游枫亭麟山宫皂隶舞就是其中代表。同时,姓氏研究典籍中的一些族谱发端于河南,也可作为佐证。
“为了展示由中原带过来的一些独特的闹元宵形式,他们选择错开表演,这样就有很多人来看。”程德鲁说。此外,莆田闹元宵之所以持续时间这么长,为了能让莆田各社(宫)信仰的每尊神都轮流巡安布福也是有直接关系。同时中原姓氏文化在元宵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如陈姓家族闹元宵,会邀请族外的人一起参加,享受欢乐、共庆佳节。通过请元宵,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促进族与族、村落与村落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融入协调发展。
莆田民间流传一句话,“闹元宵文峰宫起,文峰宫止”。莆田元宵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廿九,最后一晚为莆田市区文峰宫的“尾暝灯”。元宵后,以“头牙”为界限,进入春耕季节,莆田人才开始新一年真正的忙碌。民俗专家黄国华解释说,过去莆田的元宵是从市区文峰宫开始,有“元宵头”“元宵中”“元宵尾”之说。
据了解,由于文峰宫古时就处在行政中心区域,附近就是官衙,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官方地位,因此官方参与的元宵活动被视为闹元宵开始。“文峰宫止”是因为文峰宫举行的“尾暝灯”活动,被当作元宵结束的“总元宵”。到现在,市区文峰宫每年正月廿九举行的“点烛山”仪式和文艺踩街活动,都吸引大批市民观看。
“也有元宵是在二月的,荔城区黄石镇一些地方元宵就在农历二月初。”黄国华说。据了解,荔城区黄石镇下江头村的元宵在农历二月初二。下江头历史上曾是抗倭的主战场,抗倭历史对其影响最为深刻。以前,该村二月初二才“做大岁”,后来把“做大岁”移到正月初四,与莆田其他地方“做大岁”同步。而闹元宵定在二月初二,是为了纪念先人,不忘历史。
文艺竞追 追不尽恋恋家园情怀
一年复一年,新年的春风裁出莆阳民俗大赏。莆田元宵节也成为众多摄影师每年必追的一个重头戏。为一睹那么多神秘、神圣、神奇的瞬间,民俗摄影风行水上,在他们的镜头里,既留下大量的乡土乡情,也展示了莆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时代变迁下,摄影师的作品,也带出浓浓的乡愁。
莆田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马金焰是拍摄莆田元宵相关作品最早的一批摄影家。“从80年代就开始跟了,拍了30多年,当时还是用胶卷冲洗,对拍摄元宵节有特殊的感情。”马金焰的镜头语言充满了生动热闹的现场感,大量的家园题材作品形成他独特的个人标签。
连日来,自由摄影师张力为拍到满意的作品,骑着摩托车,一天跑三个村庄。“先找好目的地,然后去蹲守,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没拍到好照片,不少照片都是在路上偶然抓拍到,所以要跑得勤快些。”20余年行走在各个乡镇亲历元宵,张力说:“留下不少遗憾,有些特别的元宵形式逐渐消失了。”其中让他感受颇深的有仙游的板凳灯,从前村民生活困难,闹元宵时就地取材把纸灯安在板凳两头,形式比较原始,后逐渐演变,被游龙灯取代,过去点蜡烛而今用的是电子灯,失去味道。还有在萝卜上雕刻孔雀、牡丹的萝卜菜头灯,闹元宵时都要用几千个菜头灯。过去萝卜50公斤2块钱,现在一公斤就要10块多,加上会雕刻的艺人少了,如今仙游枫亭镇闹元宵用菜头萝卜灯就少了。
“过去闹元宵用花灯是必不可少的。山区里夜晚滚灯、舞‘火龙’很好看,各地都有很多的大型灯会,花灯都是艺人自己做的,现在会工艺的少了,也逐渐削弱了元宵灯的比重。”程德鲁说。
对莆田人来说,正月闹元宵是一次盛会,亦是一次精神的归宿。各地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和专家、学者前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据悉,今年仙游枫亭镇联合中国摄影家协会图片社举办了以元宵为主题的全国摄影比赛,吸引了大批来自泉州、厦门等地的摄影爱好者。正月初九到十三,仙游盖尾前连村闹元宵吸引了100多人来驻扎拍摄。
丰富多彩的元宵形式,也为莆田文艺界提供源源不断的乡土题材。摄影、散文、诗歌、记录片等各类形式的作品也进一步丰盈了莆阳元宵文化内涵。“加上今年拍摄的,我们记录下了莆田30多个地方的元宵活动,留下这些史料文物,也是为了完善地方文化数据库。”颜明智说,借助互联网的推广,莆田元宵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传统节庆文化的在年轻人手中有流失亦会有继承,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也会让元宵这场“年俗嘉年华”越来越多元化。保护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在年俗里出门赏月、燃灯祈福、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在对故乡的眷恋里也图来一份安宁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