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男,汉族,山东莱西人,1954年12月出生,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12月至1976年7月先后任解放军邵武工程兵224团新兵连通讯员、汽车连司机;1976年7月至1984年4月先后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小车队司机、代理司务长;1984年4月至1994年6月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职工;1994年6月至1995年6月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法警;1995年6月至2014年12月先后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长期从事机要收发交换等工作,2014年12月退休。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省法院机关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危难时刻,英勇无畏
2月18日19时30分左右,福建省南平市八一路339号农机宿舍楼404室浓烟滚滚,火舌四处蔓延,刺鼻的烧焦味、惊慌逃离的该楼居民、堵塞的车辆、刺耳的警笛声,打破了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正在南平陪伴母亲过节的王荣生同志此刻就在该楼的604室。发现危情后,王荣生即与妻子李惠英搀扶高龄且行动不便的母亲到三楼平台安全地带,在路过404室时看到大门敞开,屋子里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隐约有一个身影在屋内走动。“我要灭火救人!”王荣生说着就想往404室冲去,被妻子拉住了。妻子劝说王荣生先将老母亲护送到安全地带,王荣生同志则心急如焚地叫妻子报警,随即撇下尚在三楼楼梯上的妻母,三步并做两步往404室飞快跑去。王荣生同志第一个冲进404室现场救火,被纵火的倪某撞见,倪某持弹簧刀向猝不及防的王荣生同志身上乱捅乱扎,致王荣生同志身受重伤,并因伤势过重经南平市第一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当晚牺牲。
心中有党,忠诚如铁
退休前,王荣生同志自制了一张名片,名片正面印着“共产党员王荣生同志”几个大字,背面印着三个忠于:“忠于党忠于人民 忠于法律”。当初,王荣生同志把这张名片发给亲朋好友的时候,有的朋友不解地问:“都什么年头了,经理、董事长的头衔才吃香,你却写这么一个身份,会不会让人觉得落伍?”王荣生同志则说:“写上这个,就是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我是党员亮出来,我是党员看我的,我是党员我带头。每个党员都做好了,良好的党风政风自然就形成了。”
在王荣生同志的家中厅墙壁上,常年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每逢七一、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王荣生同志就带领家人向庄严的党旗敬礼,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朗诵红色经典诗歌、唱红歌等。还不定期组织家人在党旗下学习党章、学习中央领导重要讲话、人民日报重要社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等。教育家人要跟党走,即使在儿子即将参加高考的前夕也没有间断。刚开始那阵子,妻子李惠英对王荣生同志的做法感到不解,并责备他:“你这是把家当单位啊,又是这个活动又是那个活动的。”王荣生同志总是耐心地说:“对党忠诚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给了我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颂党恩感党恩。”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王荣生同志常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一句古话。在南平市气象局工作的王荣生同志外甥女张晓雯告诉记者:在福建师大读书,她周末常常去舅舅家玩,寒喧过后,舅舅每次不厌其烦地引导她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积极入党,要相信党,一心一意跟党走,人生才不会偏离方向。舅舅还常常给亲朋好友寄送党报党刊、法律杂志等,并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学好好用。那时让人感到很啰嗦,但现在想起来却是多么珍贵。张晓雯坦言现在自己在单位爱岗敬业与当初舅舅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
王荣生同志生前居住的海景花园住户反映说:“王荣生同志是小区业委会委员,每逢国庆,他总是自费买国旗送给小区,并解释很多人都只知道国庆节是黄金周、旅游周、放假周,忘了它的真正意义。通过送国旗的做法,可以提醒大家这是祖国的生日。”
“老妈,我把近期学习写的材料寄一点给你们看看,让你们也了解了解大儿子现在思想、工作状态。小平,小卫有来家也叫他们看看。也许有一定参考价值,尤其将来是对下一代。每篇文章均是儿子的手笔。让他们也粗知一下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这是2012年7月1日,王荣生同志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据介绍,参加工作以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无论工作多忙碌,王荣生同志从没有忽略过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因为,他深知,共产党员只有保持理论清醒,才能坚定理想信仰。天道酬勤,通过学习,王荣生同志写作水平大大提高,他讴歌党和祖国的诗文也散见《福建审判》《福建老年报》等刊物。
心中有责,责任如山
“干部就要干事,担当就要担责。”这是王荣生同志的座右铭。
1973年夏季,王荣生同志在部队开车,有一次在送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的休息时间,王荣生同志看到不远处公路上有一辆车向后溜坡,眼看就要撞到其他车辆和行人,王荣生同志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双手拼命顶车,结果自己被车顶到一棵大松树上,右手虎口被夹得血肉模糊,虽经医治最终还是落下了三等残疾。
1984年4月,王荣生同志从部队转业到福建高院,他先是在行装处车队开车。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那时,他的儿子才2岁半,都是父母帮忙带,自己没有带过,他晚饭从来没有在家里吃饭,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们夫妻关系不好。每当妻子抱怨时,王荣生同志就解释说:“今天我们能有幸地坐在明亮的大厅里工作、学习,每月拿着国家发的俸禄,衣食住行都有保障,比起周围下岗职工,无工作之人等等,我们算是非常幸福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工作,拿了国家的钱,不干工作那叫缺德!”
他始终注重安全行车,一有空闲就掏出随身携带的交通安全法规、驾驶员手册反复学习,并通过深刻剖析一个个鲜活的交通安全事故案例警示自己。他爱车、惜车如命。每次出差回来,他总是把车擦洗得干干净净,就是有一个污点,他也要用牙刷刷干净;车子有了哪怕一点点小毛病,他都放心不下,非修好不可;他从不开“疲劳车”“英雄车”“斗气车”。同时,他结合自己多年的行车经验,对道路、季节、车况、任务等不同因素影响下可能引发的危险点进行认真分析,向有关领导提出了许多安全行车的意见建议。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他成功创造了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神话”,1995年他被福州市评为先进驾驶员,并授予百万公里安全奖章。
1989年,因工作需要,王荣生同志调整岗位到福建高院办公室,负责院机关信件和机要收发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众所周知,收发工作岗位平凡,但责任重大。特别是机密文件的收发与传送,保密要求高,时效性强。为确保国家秘密载体传递过程的安全、准确、及时,王荣生同志重视对每一封机要文件传递过程的控制,严格履行登记、签收、备案等手续,确保万无一失。每天早上一上班,王荣生同志就马不停蹄地将昨天收到的机要件一份份登记分类,然后准时赶往省直机关公文交换站;每天下午15点,他将大包小包的机要件打包成捆装到平板车上,再从六楼拉到一楼,然后一捆一捆装车送往省邮政机要部门。福州的夏天特别炎热,他提着成捆的机要件,常常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把一条毛巾挂肩上,时不时擦擦汗,但从没叫过一声苦。福建高院民三庭的年轻干警曹慧敏回忆,2012年春日里的一天,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她看见王荣生同志下车后紧紧把装着交换信件的箱子抱在怀里,生怕有一滴雨滴到箱子上,他身上都水淋淋的,但他始终认为箱子里的机要比他自己更重要!
每次遇到有急件要送出,他总能随叫随到。每逢节假日,别人都放假了,他还甘受寂寞,坚守岗位,有效保证了院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有一段时间,王荣生同志还担负着文秘科保密废纸的化浆任务,每次他要亲眼看到每片纸都倒进化浆池才离开。有时遇到化浆机器出故障,他就在那边等。化浆师傅见到了好心对他说,老同志,你放心,我们会做好的,你请回吧。他说:“那不行,没有亲眼看到保密废纸入池,任务不算完成。”
“收发是人民法院的窗口,是文件传输的驿站,是审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岗位,但是越普通的岗位越需要一颗耐心、细心、责任心,而这些,老王全部做到了,实在难能可贵。”福建高院办公室调研员唐一民感叹说。
就这样25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每年经手近万件的机要件、信件、文件,做到了一件不少、一件不错、一件不漏,并连续22年被省直机关公文交换站通报表扬。
心中有民,真情如玉
“老百姓比天还大”。这是王荣生同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竭尽所能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一心一意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同班同学祖祥说,1970年,王荣生同志在政和一中读书,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腼腆的笑容,是同学眼中的“好朋友”、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一年冬天,他看到有位老师在学校食堂边的水井旁边清洗餐具时,有一个陶瓷碗掉到水井里(那个年代一块陶瓷碗也是贵重物品),老师急得团团转,他自告奋勇下井把碗捞上来,在校园一时传为佳话。每周周末,他从政和城关回石屯镇王山口村,路见老爷爷挑柴火艰难行走,他主动上前帮助挑几程;见卖水果的妇女推不动三轮车上坡,他用尽全力帮忙推行,直到平坦的地方才肯离去;见农民吃力地疏通水渠,他就下去帮助清理垃圾……每次都天黑了才到家。被沿途群众称为“小雷锋”。
入党后,王荣生同志觉得自己是党员,好事更应该做到前头,群众有困难,能看见的都要管。2010年春节前夕,他回到南平陪伴父母过年,黄昏时在延平区街上遇到一讨饭老妇女,他就掏出100元塞进老人口袋说:“老人家我看到你就想到我的母亲,大过年的你不应该在外面乞讨,应该回家与孩子们团聚”。有人问王荣生同志:“她是你的亲戚吗?你怎么对她这么好?”王荣生同志听到后回答:“我是法院的干部,所有的群众都是我的亲人。”
有一个叫陆彩兰的妇女曾当过王荣生同志家的保姆,他工作后每年都会寄钱给她,直到她86岁去世;政和县石屯镇王山口村村民苏梦新的妻子得了肝癌,王荣生同志每次回政和都要去看望资助;镇前法庭的门卫刘成康家庭困难,王荣生同志帮助他协调落实医保社保事宜;每次到市场买菜,他总是买乡下农民挑来的没人要的剩菜;看到来省城信访的困难老人,他自己出钱为她(他)们送水、买饭、买车票。他的理由是:人在难处,帮人一把就会给人带来一点希望。
他坚持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小事去感化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氛围。有一次,他所在小区有座楼楼层漏水,上、下楼层业主产生很大矛盾,且双方都各执一词不肯让步,矛盾愈演愈烈。此时临近春节,小区物业与业委会多次调解都不成功。王荣生同志决定从另一角度试试,他先搞清楚双方的家庭背景,发现都不缺钱,工作单位又好,就是为了争口气。晚饭后,王荣生同志请双方到家喝茶,不讲漏水事件,只讲“远亲不如近邻”故事,并从健康、事业、生命等生活各个角度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说的双方都笑了。见时机成熟,他才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漏水事件以楼下实际损失约2000元得到解决而圆满结束。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往往一件小事,就决定了法院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所以群众工作无小事。”王荣生同志常对院机关年轻干警这样说。
2014年8月的一天,王荣生同志打电话给福建高院立案一庭的内勤高巧燕,告知有信访件需要领取,高巧燕因手上事情多打算第二天领取。没想到快下班的时候,王荣生同志拿着信访件送到立案一庭,对高巧燕说:“知道你们很忙,就给你们送过来了。”并认真地告诉小高:“群众的信件都不是小事,一定要及时领取”。
在海景花园小区居住期间,有好几次的大年三十,他都抽空请小区保安吃年夜饭,回到自己家都是晚上7点之后,全家人都还在眼巴巴地等他吃团圆饭。
心中有戒,清廉如水
王荣生同志的父亲王德源是一个南下干部,母亲谢春花曾在公安部门工作,王荣生同志自幼生长在一个家教极其严格的家庭里,父母的以身作则,更是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了良好的品格。
“思想境界高,从不贪不占小便宜。”提起王荣生同志,福建高院行装处副处长陈榕赞不绝口。陈榕说,王荣生同志在车队时,车队安全奖、油料补贴都不拿,甚至驾驶员补贴也不要。每次当群众演员,都是自己贴钱,自己买饭吃。福建高院行装处干部包颂尔同志回忆,1989年5月下旬,技术宣传科搞宣传画,王荣生同志自告奋勇来帮忙,事后技术室为他申请补贴,他坚决不肯要。
王荣生同志坚持把节俭节约落实到每个环节、从不铺张浪费。机要件与挂号件收费不同,大家常常也分不清,经常走挂号即可的信件用机要形式寄送,无形浪费了邮资。王荣生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每各庭室有来新的内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说:“一封信至少可以节约0.8元,我们每天进出这么大量,这是多大的一笔钱”。他根据各类信件寄送对象的不同和时间的缓急,要求院机关每位内勤在不违反保密规定和保证信件按时送达的条件下,能走挂号的不走机要;省直单位的信件走交换,不走EMS;信封信息必须填写规范、字迹工整,以免造成不必要退件导致重复收费等等。2015年前福建高院没有购买打包机,都是用绳子打包机要件,王荣生同志每每去寄送交换件时,都会留心把别人剩下不要的绳子拿回来再利用,并说这是“变废为宝”。
王荣生同志生活非常简单, 不唱歌,不跳舞,不打牌,不让家人给他买新衣服……对自己近乎“苛刻”,这么多年习惯一直没变。
儿媳邓媚娟说,“他牺牲后,我们找遍了他的衣橱,没有发现一件像样的衣服。”
这是王荣生同志笔记本上的部分捐款记录:顺昌水灾捐300元,政和一中建科技楼捐1000元,家乡建设云根书院捐1000元、成立福州五一激情广场捐1000元……
“他对公益事业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小气。”王荣生同志的好友叶祖祥这样描述他。
“案件一上门,双方都托人。”这是法院干警常会遇到的困扰。特别是王荣生同志在福建高院工作的时间长,人际关系好,更容易被当事人关注。王荣生同志跟家人约法三章:不得接受亲戚朋友有关案件的请托,不能收受案件说情人的钱财礼物,不能让案件当事人进入家门。他经常给亲朋好友讲解法官职业道德、法官的行为规范和审判工作纪律等,让他们与自己同念“廉政经”,共筑“防火墙”。
责任编辑: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