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非亲非故老人,七年如一日。与80多岁的杨老人结缘,纯属偶然。2008年夏天,林大钊与家人闲聊时,说到了杨老人。老杨没有子女,双眼患白内障多年,没有生活来源,日常起居难以自理,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加上性格孤僻,很少人愿意跟他来往。听完这事,他内心感到很沉重。因为他的亲人也得过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深知病人的难处,更何况是一个孤寡穷困老人。
林大钊把老人接到了县城家中,准备带老人做复明手术。老人个人卫生极差,除了难闻的气味,身上还长满了跳蚤。治疗前后8天,老人的身体是越来越干净了,可是他身上的跳蚤也实现了大转移,客厅、厨房、卫生间,衣柜、床铺,每个角落都能发现那可怕踪影。几天下来,全家人身上都“体无完肤”。由于跳蚤繁殖快,要彻底清除不是件易事,最后不得不把孩子寄到朋友家中。有邻居说他真傻,把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接到家中,却让自己不到6岁的孩子寄人篱下。也有邻居问,为何不让老人住到招待所呢?其实,在他心里,他已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如果让亲人去住招待所,他会感到不安和负疚。
经历了“跳蚤事件”后,孩子见到老人便心存恐惧,说怕被传染了“跳蚤病”,远远地躲着老人。林大钊便耐心地向孩子说:“老爷爷是因为眼睛看不见,才会长跳蚤。要是你也看不见,别人不和你玩,你会开心吗?”孩子深有体会地点了点头,似乎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就这样,他用一个“新跳蚤事件”教育了下一辈,从此以后,小孩和杨老人便开始有说有笑了。
一年后,林大钊带老人做了第二只眼复明手术,再后来老人成为了他的牵挂,平日里会顺路或专程到老人家里,为其打扫房子,解决一些邻里纠纷,逢年过节带点小东西去看望老人。
同事眼里的“志愿标兵”
在单位里,林大钊是个“热心达人”,既有主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带头捐款救灾、生活工作中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事这些平凡小事,也有深赴断电失联灾区一线三天三夜抗洪抢险的“危险佳话”。可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这些“小打小闹”,用个人行动带动整体,把公益事业做大才是他的理想。
为了把志愿服务做专,他平日里注重收集其他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做法,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还勤于把每次志愿服务写成心得。2012年参加省志愿服务骨干培训,他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志愿服务的筹划、组织和项目开发、合作等课程,之后加入了省志愿服务专业群,工作取得的心得在群里与大家分享,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群里与老师同学共同商讨对策。
为了把服务做实,他通过不断学习和调研,在单位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了评价体系,规范建立了志愿服务档案,所在单位100%人员通过网络注册成为了志愿者,建立项目骨干和团队领袖队伍,并按个人特长组建了法律援助、税收辅导、爱心妈妈、关爱老人四个专业小分队,形成“分队领导+管理型志愿者+专业骨干”的运行模式,近三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1次,每人每年平均服务时间56.1小时,活动多次被《中国文明网》、《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为了把志愿服务做大,他注重品牌建设,2013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志愿服务共建长效机制,签订“志愿服务共建”协议,在县福利院设立志愿服务合作共建基地,为北大学子创业见习实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该单位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提升作用,为广泛和长远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他还在全市系统率先组织开展了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多名志愿者被市地税局评为优秀志愿者,他所在单位的志愿服务队也被市地税局评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在当地打造了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后,他主动联合其他单位,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开发志愿服务合作项目,带动了单位和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人们心目中的“最美家庭”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林大钊夫妻是生活中的好伴侣,也是事业上的相互支持者,爱人是位老师,尽管工作上隔行如隔山,但对于帮助弱势人群,他们有着共同的认识,也经常交流各自在单位的做法,夫妻合作开展一些民间结对帮扶活动。2015年他们被市地税局和市妇联评为“乐善好施最美家庭”。
与留守、单亲孩子打交道多了,他们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特别是面对重大疾病时。今年年初,他们牵头在老家设立了“儿童重大疾病互助基金”。经过努力,现在已有53个家庭自愿加入了这个公益性“互助会”,目前已有一个重病孩子从中受益。今年6月,平和县长乐乡罗美珍一家,丈夫刚患癌去世,留下巨额外债,如今8个月大的孩子又患神经母细胞瘤,需大额手术费。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先后组织了在县城的两批老乡向其捐款慰问,并委托一位在北京的热心老乡发动在京的老乡微信群和某教会向其捐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
他们夫妻也是义务献血的积极参与者,从学生时代起累计献血30余次,献血量近1万毫升。他们还把外出务工求学、求医问药的乡亲接至家中为其提供食宿,为农村穷困儿童捐赠衣服、玩具,用自身经历鼓励失志少年重返校园等等,回想这些年来最大的转变和收获,他们夫妻常说,“是单位培育的感恩氛围和社会大爱感染,让我们从知恩走到了行善,其实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7-03大山有爱 同心助人
- 2015-05-06陆则聘:“爱心教师”35年坚持助人
- 2015-04-03潘国四:身残志坚"活雷锋"坚持助人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