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的盛会,必将引领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我省各地以多种形式传达全会精神,原原本本学习、深入交流探讨,迅速掀起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

 资  讯 

以新的改革实践引领新福建建设

即时 | 2024-10-21 09:09

以新的改革实践引领新福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全省干部群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东南网10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以新的改革实践引领新福建建设 - 福建日报数字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福建是改革开放重要省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多年来,福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形成一系列制度成果,为推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蓄势赋能。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征程福建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引,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爱戴之情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形成更多制度性成果、政策性成果。

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省委改革办(财经办)负责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福建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要聚焦推深做实福建特色改革,形成更多理论成果、制度成果;聚焦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引领带动各领域改革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优化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更好满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聚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为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将锚定新赛道,聚焦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抓低空经济窗口期,全力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快速起步发展。”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建设指挥部南安市分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常务副组长吕全福表示,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将以深化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是国内最早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纤维检验机构之一,建设有2个国家质检中心,已主导各类标准制修订131项,包含制定福建首个纺织国际标准,完成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3项,获得专利授权33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挑大梁、精准服务万亿级纺织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该中心党员干部表示,将持续完善“检测中心+创新中心”建设,精准运用市场监管“工具箱”,狠抓质量提升、服务创新,倾力打造“福建省现代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赋能我省纺织鞋服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生态方向持续转型升级。

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承载着深化中印尼经贸合作、推动产业高效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福州海关全力支持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高效推动园区配套码头物流园区元洪作业区取得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资质,保障首批印尼老椰子、冻虾进口,推动鲍鱼、预制食品等特色产品“出海”。“我们将积极协助地方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的国际分工合作平台,为打造中印尼之间投资贸易绿色通道贡献海关力量。”福州海关所属榕城海关驻福清办事处工作人员缪岳琴说。

国家税务总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税务局副局长林述云表示,全区税务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用活、用足中央赋予平潭的税惠政策,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在进一步深化税收领域改革上下足功夫,精准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步伐,以“干就干到最好,争就向着最优”的拼劲,奋力打造一流税收营商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坚持民生为大、改革为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一步一个脚印把人民的“美好向往”变为“幸福现实”。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会福利保障力度,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与乡村振兴,优化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省药监局党员干部表示,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和民心工程。作为药品监管部门,要牢记嘱托,大力运用“三医联动”先行优势,积极探索改革举措,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在深化医改工作中同步强化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服务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医药行业活力,推动仿制药质量不断提升,加快新药好药上市步伐,为深化医改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药品监管效能,为实现药品质量高水平安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队伍能力高素质提升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福建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这说明大陆始终以台湾同胞福祉为念,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广大台胞台商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扎根大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表示,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近年来福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为广大台胞台企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同等待遇,帮助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当前,福建正在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给台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里仍然是广大台胞追梦、筑梦、圆梦的热土,大家要勇于扎根福建、融入福建,积极把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携手共创更加繁荣的未来。”

邵武市大埠岗镇竹源村党支部书记张辉斌表示,作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践行者,竹源村当前拥有百余亩台湾肉丝瓜、台湾苹果丝瓜种植示范基地,并致力于开发闽台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接下来将继续秉承合作共赢理念,充分利用台湾品种的优质特性,提升本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总书记赴闽考察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即时 | 2024-10-18 08:32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点,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前沿省份福建,深入厦门经济特区,察看自由贸易试验区,释放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鲜明信号。

紧扣“制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厦门,寓意“大厦之门”。作为改革开放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始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创新发展的热土。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旗帜鲜明地强调“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并明确提出了特区建设“三步走”战略和建设“自由港”的构想。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厦门源源不断地引入“改革活水”,在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攻坚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福建深刻指出:“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总书记要求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紧扣“制度”二字,总书记此行意涵深刻:通过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有利的内外部开放环境,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推动形成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聚焦“提升”,发挥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

“先行先试”是经济特区的重要职责,“试验田”“新高地”是自贸试验区的鲜明特征。

总书记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厦门自贸片区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自2015年挂牌以来,累计推出606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42项,31个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从探索厦门经验到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丝路海运”到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自贸试验区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提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鼓励先行先试,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聚焦“提升”,目的是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

强调“经验”,鼓励基层探索创新——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这里曾产生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晋江经验”、三明医改、科技特派员制度等改革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地方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项改革举措要落地生根,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此次在福建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既是寄望八闽大地也是期望全国其他地方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中奋勇争先。

策划:江时强、张晓松、鞠鹏

主笔:黄玥、严赋憬、颜之宏

视觉:张惠慧、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福建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即时 | 2024-10-22 17:28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周祖翼主持并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10月22日,省委书记周祖翼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近期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措施;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工作。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精神,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架好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当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困难群众的“暖心人”。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使红十字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持续提升工作水平,深入推进红十字会改革,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增强应急救援反应能力,多做雪中送炭、急人所困的工作,不断拓展人道事业发展新领域,进一步探索两岸红十字组织扩大交流合作新途径,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红十字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支持,为红十字会依法履职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营造环境,凝聚红十字事业发展强大力量。各级红十字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有力有效的工作服务社会和人民。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福建相关工作。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统筹国际友城、闽籍侨团华社等资源,打好新时代新“侨牌”,搭建更多民间交往、务实合作、人文交流、青少年友好的桥梁,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落实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重要共识,深化与美国地方的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讲好用活“鼓岭之友”等故事,不断深化经贸互利合作,切实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拓宽高校、职业院校与“海丝”沿线国家院校交流合作渠道,引导全省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新福建建设中展现青春作为。

会议强调,要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落实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进一步加强我省重点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打造循环经济新增长点,加快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要深刻认识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发挥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产业聚集度和竞争力,推动与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加强合作,提升平台能级和效能,努力开创开发区工作新局面。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强和改进老龄工作,推动“银龄行动”拓面升级、提质增效,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专长、回报社会,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

会议听取了2024年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汇报。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巩固深化党纪教育学习成果,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加强检查成果运用,切实发挥检查的评价、引导、激励、纠正作用。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福建:文化自信,激荡在闽山闽水间

即时 | 2024-10-22 09:26

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八闽大地同奏《山海的交响》——

文化自信,激荡在闽山闽水间

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常态化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省杂技团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古韵新声——绳技》。 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摄

东南网10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永龙 尤方明)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漳州、厦门等地考察。

在漳州市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习近平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在厦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

沿袭中原文化的深沉厚重,孕育闽越文化的风情万种,濡染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浸润红色文化的坚毅果敢——身处这片承载优秀文化的沃土,八闽儿女志气正坚、骨气正硬、底气正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心铸魂,倾力交出文化大繁荣的福建答卷。

闽东之光,接续传递

《山海经》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八闽的波澜壮阔,来自巍峨群山,来自通达江海,令人不禁迎山长咏,向海而歌。

宁德,重峦叠嶂,海阔港深,是八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把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传统和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生动形象地概括为“闽东之光”,并设想拍摄一部电视音乐片,利用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展示闽东的闪光点。

20世纪90年代初,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指导、推动创作的风光音乐电视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应运而生。12首原创经典曲目,突出反映闽东的山海风光、建设风貌和风土人情,尤其凸显闽东人的风格,即改革开放的博大胸怀和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

1991年2月,该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在全国尤其是福建产生了巨大反响。同年,该片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电视艺术奖一等奖、全国第五届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1995年3月,又获得福建省首届百花文艺奖。文化精品,鼓舞人心,润物无声。在那个闽东尚属“老、少、边、岛、贫”的年代,激昂壮阔的乐章唱出了催人奋进的主旋律。30年来,借“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之精神,宁德相继抱上一个个“金娃娃”,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由此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福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1年4月21日晚,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高朋满座,基于前作基础改编的大型交响音乐会《山海的交响》行将上演。

30年前的歌声以青春之名,吹响奋楫扬帆的冲锋号;30年后的重新编排则似一眼嫣然回眸,忆峥嵘岁月,数风流人物。

此次改编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韵味的同时,对艺术架构、空间脉络、表现风格、表演形式和舞台“声、光、电”等要素层面进行了调整与充实。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变的深沉情怀。“一滴一滴,滴向千年的岩石……当那岩石终于被滴穿,你开拓的脚步仍不停息”,《献给水滴的歌》描绘出“闽东之光”最鲜明的底色;这里红旗招展,曾是长征前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山也记得,水也记得》诉说闽东红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情怀;这里江山多娇,《蓝色牧场》讴歌碧波万顷,《星光摇篮》颂唱苍翠峰峦;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家妹子》呈现畲乡风采,将凤凰儿女脱贫致富的故事娓娓道来……

剧目终了,余音绕梁,国家大剧院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闽派”文艺,迈向高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文艺在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深远意义。

透过闽东窗口看福建,八闽大地处处挥洒着文艺光辉。

赓续传统,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23个活态戏曲剧种尽显“闽派”风流,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福建连续十一届蝉联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且二度摘得“双梅花”,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版图的高地”。

放眼当下,福建是文艺评奖改革以来全国首个“五个一工程”实现“满堂红”的省份。《山海情》《古田军号》《闽宁镇》《绝命后卫师》等标志性影视剧作交替接棒,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厦门;群舞《春会来》以总分全国第一的佳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大奖;“闽东诗群”代表诗人汤养宗作品集《去人间》揽下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实现该奖福建历史性突破;一批作品和个人荣膺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白玉兰奖……

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持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化自信,在文艺精品与文艺人才风起云涌的实践中得以坚定。

试问福建文艺屡攀高峰的背后有何“密码”?

在于制度护航,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福建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文艺创作“一库两制”、投入保障、评价激励、人才培养等机制,构建文艺创作生产全链条、大集群,着力推动“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文艺“闽军”。

在于脚踏实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生活的深厚沃土,倾力抒写人民故事,为时代精神鼓与呼。电视剧《山海情》坚持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塑造真实丰富、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闽宁协作铸就的脱贫攻坚史诗;歌仔戏《侨批》聚焦19世纪闽南人下南洋艰苦打拼的历程,以反映国人精神力量的赞歌串联起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情感共鸣。

在于守正创新,以更新理念、更新实践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越剧《唐琬》将越剧〔张(云霞)派〕艺术、昆曲、古琴、话剧四者结合,舞台嵌入素净、空灵的现代审美;闽剧《生命》以古老剧种承载现代题材,打破“一唱众和”的传统表演形式,别出心裁地以女性视角诠释革命信仰的伟大力量。

在于双向奔赴,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福建深入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建强用好95家公共图书馆、95家文化馆(艺术馆、群艺馆)、152家各类博物馆,111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万多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近500个百姓大舞台、近5300个乡村戏曲小戏台;打造“欢乐常相逢”、“百姓大舞台”、乡村“村晚”、“三浦并臻”文化联盟等群众文化品牌。2023年,全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3万余场,观演人数约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45%。

守护根脉,薪火相传

闽山闽水,贯连古今,文脉绵长。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三明万寿岩遗址年代距今20万年至3万年,是迄今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遗址,印证着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深邃历史。

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从这里出发,南岛语族奔赴星辰大海。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朱子理学兴贤毓秀,传习不息,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历久弥新,指引后人坚定意志,赤心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文化自信,在守护根脉与薪火相传的历程中得以增进。“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围绕这16字工作方针,福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大力推进申遗工作,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精心守护八闽文化的“根”与“魂”。

深入武夷,看丹霞林立,品悠悠清茗,领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福建土楼,缘于古人迁徙,兴于宗族情结,以方圆姿态笑傲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漫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细数“万国建筑博览”风华,见证中外文化多元荟萃的深厚内涵;走进泉州,22个遗产要素串点成线,勾勒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古今风韵。在福建,世界文化遗产灿若繁星,谱写锦绣华章。

八闽物语,洞悉风云变幻。三明万寿岩遗址(2000年度)、浦城猫耳山商代窑址(2005年度)、浦城管九村土墩墓(2006年度)、漳平奇和洞遗址(2012年度)、永春苦寨坑窑址(2016年度)、平潭壳丘头遗址群(2023年度)分别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省共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469222件/套(共计769364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文化标识日益凸显。

刀剪纷飞,织就山魂海韵;无钉无铆,筑成飞阁流丹——十年来,福建有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其中“送王船”是我国首个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十年来,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人,总数分别居全国第9位和第5位。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59项,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记嘱托,福建持续阐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努力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于社仓“开救荒之先河”的故事里体会人本情怀,到朱子亲手种植的古樟下探寻“邹鲁渊源”,在敬贤祈福的拜师礼中明理崇德。朱子文化已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抒写培根铸魂的时代新篇。

以生生不息的白瓷窑火解构“海丝”文明,借重温夯土砌石营造技艺为媒追问“客从何处来”,举办民俗文化盛典传颂妈祖舍身济难、慈海护航的精神内涵,依托畲族民俗文化打造活力特色畲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先后落地,区域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再上层楼。

持续推动中国船政文化城保护修缮项目,打造生产、参观、研学、实训、科研等一体化活态保护与利用场景,以“大博物馆”理念让文化遗址“活”在当下,通过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追忆春秋。

传播弘扬,蓬勃发展

有一种力量,唤作敢为人先;有一种情怀,名为爱拼会赢。背靠“八山一水一分田”,闽人从不惧开山劈海、乘风破浪,也定要筚路蓝缕、勇攀高峰。

身处“人间福地”,闽人崇福、祈福、盼福。“福”文化的澎湃潮流激荡千年,寄寓美好希冀,传递真挚情感。

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经略海洋,福建历来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桥头堡。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大国风范从这里奔赴四方,书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天下大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文化自信,在传播弘扬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得以绽放。从水运仪象台仰望璀璨星河,看漆线雕技艺巧夺天工——2021年以来,福建创新实施“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围绕“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你不知道的福建”“闽人新智”等主题,挖掘宣传福建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闪光思想、革命贡献、先进发明、精湛技艺、非凡创造,引发强烈反响。

赏福景、尝福味、品福茶——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深入实施“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工程,先后出台《关于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 打响福建“福”文化品牌的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福”文化产业化转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广泛进行“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宣传,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让“福”文化走入千家万户。

借助“福元宇宙”研学平台畅游严复故里,从“云上博物馆”中聆听历史呢喃——福建充分运用声、画、影等现代视听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一批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让广大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形成深刻文化记忆。

寻根谒祖凝聚闽台情缘,信俗交流联结情感纽带——福建加快建设对台和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茶博会等重点活动,让两岸同胞在文化交流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深入实施“人文海丝”计划,积极推动“闽派”特色文艺“出海”,展现侨乡文化魅力,让世界读懂福建、读懂中国。

以文兴业,以文润城。宁德屏南以村落为平台、产业为活水、创意为引线,用文创唤醒沉睡山水;世遗之城泉州借“万里海丝路,千年刺桐情”成功出圈;厦门、平潭、泰宁“2+1”影视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推动电影产业迈向高峰;在福建,动漫游戏、在线教育、数字内容等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崛起。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清新福建”已成为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主会场活动上,从福建省首批文物主题游径中,足以看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深邃印记。“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径”串联四大瑰宝,“福建文明之光主题游径”刻画古老图腾,“红旗跃过汀江——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扎根红色记忆,“睁眼看世界——近现代文物主题游径”重温复兴进程,“闽浙木拱廊桥主题游径”鉴赏雕梁画栋。

文化事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繁荣。2023年,福建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5458亿元,同比增长9.5%,促成文化事业产业“两翼齐飞”的崭新格局。

《山海的交响》余音绕梁,干事创业的激情厚积薄发。我省不断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持续保持斗志昂扬风貌,着力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道路上,福建人民定将踔厉奋发,行稳致远。 

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即时 | 2024-10-22 09:25

东南网10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将对标落实总书记重要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打造更多“闽派”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省委党史方志办宣传教育处处长温雪勇表示,要发挥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党史研究阐释,建强用好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讲好红色故事,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省文物局党员干部表示,要讲好我省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血脉赓续好。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员干部表示,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党史党纪学习教育和英烈精神宣讲等红色阵地;持续开展“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立传”“万福千屏致敬万千英烈”等活动;探索“全省烈士陵园一张图”和智慧陵园建设,用好“八闽英烈廉政事迹展陈”,引领全社会持续增强向善向上的红色正能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豫闽表示,要将红色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八闽文化资源融入艺术创作中,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展现新时代福建文艺新气象新作为。

福建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浩说,要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南安拥有九日山、五里桥‘双世遗点’,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扎实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南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惠阳表示,将擦亮成功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本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持续唱响“海丝源头·成功故里”城市IP。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何振良表示,将抓住建设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和创建世遗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在整体推进文物保护修缮、文物平安工程、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文物活化利用、考古研究阐释、博物馆改革发展、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主任邱明华表示,将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段),充分发挥其功能,有效提升长征文化的影响力;保护利用好本地红色资源,使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厦门市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志传表示,湖里区将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以五缘湾涉海资源利用管理服务机制为抓手,结合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整体谋划打造沉浸式旅游度假区。同时发挥惠和石文化园等国家4A级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推动文旅产业规模化集聚,构建高质量文旅产业体系。

福建文旅系统干部群众表示,要持之以恒抓县域、抓联动、抓融合、抓项目,聚焦“闽派”文艺精品创作、聚焦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聚焦文化旅游业筑链强链、聚焦对外对台宣传与交流合作,深入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面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广泛凝聚侨心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负责同志表示,近年来,福建政协进一步发扬在促进大团结大联合上的独特优势,持续做好港澳台侨“引聚联”文章,创新开展“让政协走进台胞 让台胞走进政协”专项活动,举办港澳台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华侨子弟寻根之旅夏令营、“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闽籍侨领故乡行等品牌活动,在广泛深入的交流交融中讲好福建故事,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下一步,将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手创立的“深珠座谈会”这一重要机制,组织闽籍港澳委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福建对港澳台侨的合作交流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拓展。

民进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杨怡静说,我们将充分发挥民进教育文化界别优势,邀请民进专家会员和台湾学者一起宣讲闽台历史文化,细数闽台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同时,发动会员中的非遗传承人深入开展漳州木偶头雕刻、水仙花雕刻、漳州灯谜、漳浦剪纸等非遗传承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的深情挂怀和殷殷嘱托,让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执行主席郑棋深受鼓舞。郑棋表示,福建早就在美国设立了闽侨书屋、闽侨文化中心等,定期举办文艺演出、非遗展示、艺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美闽籍华侨都心系祖国,不忘‘根’‘魂’。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将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传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继续讲好福建故事、中国故事,凝聚侨心、贡献侨力。”

闽南师范大学台湾青年教师李姿莹自2018年入职以来,一直致力于闽南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她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携手,积极促进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闽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世界更加了解和珍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福建省青联常委、台籍医生陈伯叡说,两岸同根同源,文化民俗的交融让我们心灵契合,增强了民族和文化认同。“我坚信,两岸交流合作将更加紧密,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第二届闽台大圣文化交流论坛在顺昌举行,两岸专家学者发布大圣信俗文化研究成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顺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顺昌县大圣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光兴表示,将继续发挥闽台大圣信俗文化同根同源这一纽带优势,持续深化顺台合作交流,不断增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

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福建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

即时 | 2024-10-21 09:09

东南网10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10月18日,省长赵龙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福建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研究加强耕地保护等工作。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和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擦亮“清新福建”金字招牌。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提升污染防治能力。

会议强调,要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我省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即时 | 2024-10-17 08:32

东南网10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在厦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福建考察调研,为新征程上新福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领会好、实践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落实落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福建作为。

漳州古雷石化基地航拍图 詹照宇 摄

牢记殷殷嘱托,扭住建设新福建目标不放松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要求我们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凝聚起八闽儿女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全省上下将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不懈奋斗。当前要全力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党员干部表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关于机关党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忠实践行新时代机关党建使命任务,带头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进机关党建“新、活、实”探索实践,以改革创新举措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以实际行动带头走好我省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中彰显机关担当。

全省纪检监察干部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职能职责,深化运用“知、督、促”工作机制,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任务强化政治监督;要传承弘扬谷文昌精神,站稳人民立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纪检监察工作,让群众有感有得、认同认可,持续激励担当作为,共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地生根。

省委统战部党员干部表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以更深厚的情感、更自觉的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紧紧扭住建设新福建目标不放松,聚焦“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凝心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省发改委党员干部表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做好“海”的文章,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

省财政厅党员干部表示,将始终牢记嘱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主动创新作为,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和重要通道建设,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努力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财力保障。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辅相成。二者实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安全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牢记嘱托,勇于创新、担当作为,结合福建实际,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省战略,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围绕“抓源头”“强主体”“优平台”“活机制”“聚人才”五个重点任务,优化创新发展布局,提升创新平台效能,强化科技人才引育,畅通科技金融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位于厦门海沧的中仑新材是全球最大的BOPA薄膜供应商,近年来,企业持续锚定“高精尖”技术领域和行业“卡脖子”难题,大力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实现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锂电膜等新能源材料的国产化替代,还在国内率先实现生物基可降解膜材的规模化量产,助力国家“双碳”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极大地坚定了我们专注新材料产业、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中仑新材董事长杨清金说,近期,中仑新材在海沧投资建设了全新的新能源膜材项目,积极布局未来新兴产业赛道,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厦门大学科技园(福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国首个县级市科技创新中心,自2022年落地福清以来,该中心已完成17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8个校地企联合共建项目落地、32项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这让我们推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精准匹配的信心更强了、干劲更足了。”该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瑜瑾介绍,将持续搭建福清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校友创业基地等平台,推动建设厦门大学福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深入对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福清主导产业,打造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力量,助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晋江市英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柯荣围说,作为全国三大泳装生产基地之一,英林镇泳装业年产值超200亿元,全球每5件泳装就有1件来自英林。近年来,英林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创新“小单快反”生产模式,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量身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生产技术整体提升,带动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接下来,我们将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下功夫、闯新路,坚持链式思维,大力推动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闭环,进一步锻造英林泳装产业在世界产业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初,福建南平碳计量中心研制的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在一批大型企业中突围,获批福建省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设备。该中心科技特派员章振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聚集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伙伴,共同打造国家级碳计量、碳监测产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绿色崛起”。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落实落细。

省商务厅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推动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同时,商务部门将聚焦工作定位,加压奋进、主动作为,全力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着力构建大商务、大招商、大流通、大开放、大口岸、大会展、大合作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消费大省、外贸强省、引资大省、开放强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作出新贡献。

当天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东渡边检站综合执勤二队教导员康玲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基层移民管理警察,我将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始终牢记国门卫士职责使命,聚焦服务开放发展,全力维护口岸安全稳定,全力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靠前保障厦门自贸片区建设,以实际行动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康玲说。

目前,厦门海关共监管服务厦门港外贸航线127条,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的149个城市。厦门海关党委书记、关长朱光耀表示,将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重要理念,深入开展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全力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全力服务两岸融合发展,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和干劲,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福建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平说,集团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闯,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绿色港口,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不断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为畅通东南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港口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我来大陆30多年了,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这是广大台湾同胞的重大利好,未来台胞台企在大陆、在福建发展一定会更多获益和受惠。”知名台商、天福集团创办人李瑞河说,1996年10月1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天福视察,亲手种下一株八仙茶树,“到今天正好整整28年了,天福就像茶树一样越长越大,发展成为海峡两岸最大的茶业综合企业,这个成绩离不开总书记的关心支持。很感谢大陆这片热土,感恩这个时代,让广大台商共享祖国强大、两岸融合发展的红利”。下一步,天福集团将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茶为媒促交流,充当沟通两岸的桥梁,吸引更多台湾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来福建求学生活、就业创业,为两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厦门筼筜湖(无人机航拍)为厦门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画上点睛之笔。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厦门同安环东浪漫线的沙滩上,游人如织。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一往无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全面领会、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学笃行,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集中力量推动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塑造集镇特色、提升集镇温度、培育集镇业态,创建更多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推进传统建筑租养,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积极引进台湾建筑师(文创)团队,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开展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我省始终感恩奋进、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从建设生态省向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向建设美丽福建持续深化,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稳中有进。”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在更高起点上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

近年来,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依托“沙县小吃第一村”这一金字招牌,充分发挥自身辐射带动优势,联合周边村成立俞邦片区抱团发展。去年,片区村集体经济收入447万元,同比增长42%,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同比增长18%,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表示,将继续因地制宜推动三产融合,打造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等于一体的多元文旅项目,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松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潘颖表示,将立足本地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入挖掘百年蔗、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推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松溪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门口的民俗表演吸引观众。 游斐渊 摄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省委宣传部党员干部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学习宣传谷文昌先进事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

省文旅厅党员干部表示,将始终铭记总书记对福建的特殊关爱,抢抓机遇、奋起再进,坚决把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转化成行动的力量、现实的成果,赓续保护、传承弘扬八闽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文旅新篇。

法国福州十邑同乡会、法国福建工商联合会创会会长石忠胜表示,在法闽籍乡亲始终情系桑梓,渴望能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创会以来,同乡会以团结乡亲、贡献侨社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中法经贸往来,传播福建文化、讲好福建故事,为闽籍乡亲在法国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便利和支持。在法闽籍乡亲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共同守护这份跨越国界的文化纽带与情感桥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肯尼亚福建商会理事张鑫表示,肯尼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中非产能合作先行先试试点国家之一,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双方合作机遇无限、潜力巨大。肯尼亚福建商会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凝聚侨心、侨力,发扬福建人爱国爱乡、敢拼会赢、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精神,继续助力福建与肯尼亚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这激励我们以更大热情、更强信心、更实举措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福州市长乐区副区长陈爱玉表示,长乐区自建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长乐区将深入探寻和挖掘海丝文化元素、历史文化名人元素,充分展示长乐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创新做好古厝活化文章,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长乐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16日,古田县翠屏湖绿波荡漾,翠屏湖国家旅游景区旅游品质提升项目、环翠屏湖文旅经济带基础设施提升一期项目等正加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坚定了我们以翠屏湖品质提升带动全县文旅资源齐绽放的信心。”古田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兰说,将发挥闽江流域生态资源优势,谋划诗画闽江文旅产业提升项目,彰显沿江特色业态;用好圆瑛法师和陈靖姑一僧一道传统文化影响力,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擦亮“又美又甜·快来古田”全域旅游品牌。

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

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化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谷文昌等先进典型学习,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汇聚强大力量。

“10月15日是我爷爷谷文昌诞辰109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天来到东山,再次走进谷文昌纪念馆,令我激动万分。”漳州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谷宇凤表示,将把“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家风”刻入骨髓,立足本职工作,团结引领广大妇女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当好儿童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谷文昌同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将以此为榜样,深入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服务队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学楷模、优服务、促满意’专项行动,做好电力先行官,更好服务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国网泉州供电公司营销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志思表示。

龙岩市检察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厚珠表示,要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以实施“赓续红”检察基因传承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龙岩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这更加坚定了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建宁县均口镇干部谢涵宇说,近年来,均口镇不断探索推进跨村联建模式,以“党总支+合作社+村民”的形式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下一步,均口镇将持续推动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工作走深走实,引导各村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方面统一规划、统一推进,推动乡村抱团发展、连片振兴。

屏山君丨这位县委书记,一直在总书记心中

即时 | 2024-10-17 08:31

10月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了陈城镇澳角村、谷文昌纪念馆和关帝文化产业园,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

image.png

谷文昌纪念园 游斐渊/摄

屏山君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中央媒体刊播的新闻报道,特别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谷文昌纪念馆,他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对谷文昌同志给予高度评价。

2001年7月15日 在东山调研

“谷文昌同志生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回答了'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官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他不仅是县委书记学习的榜样,也是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2005年1月17日 文章《“潜绩”与“显绩”》

“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是几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014年11月2日 在福建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福建这片热土孕育了许多先进人物,谷文昌同志就是一个,我多次提到过他的事迹。他在东山县工作了十五年,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战,把一个荒漠化的孤岛变成半岛,并建成了海上绿洲,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谷文昌同志的事迹同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一样,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

2015年1月12日 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

我经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2015年6月30日 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的讲话

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  

屏山君注意到,今年是谷文昌诞辰109周年,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不朽的丰碑,听听他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学习他的崇高精神、高尚品格,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image.png

image.png

解放初期的金銮湾还是一片沙海 图源:漳州纪委监委

一年中有大半时间

都在刮6级以上的大风

全岛仅有西北部147亩的林地

森林覆盖率仅0.12%

每当风沙到来

黄沙漫天、遮天蔽日……

这是解放前的东山岛

谷文昌同志1949年8月随部队南下福建,在东山县工作14年、担任县委书记10年。

暴虐的风沙深深地印刻在了谷文昌的脑海中,他决心向风沙宣战。

为了与风沙战斗,谷文昌用脚步丈量了整座海岛:夏天,他在地表温度60摄氏度以上的沙地行走;冬天,他顶着狂啸的寒风在海边跋涉。

image.png

谷文昌在山口村察看风沙灾情,与当地群众一起探讨治沙良策。图源:《谷文昌精神读本》

在三年内,他们先后八次和风沙搏斗,均以失败告终。但谷文昌没有放弃,继续艰难寻找着对抗风沙的办法。

转机出现在1958年,谷文昌偶然得知广东省电白县在沙滩种植木麻黄取得成功,立刻派人带回树苗,在东山推广种植。

1958年初春,谷文昌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在海滩种下了1000多株木麻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

image.png

上世纪50年代东山县植树造林场景 图源:漳州纪委监委

然而,一场突袭而至的倒春寒击碎了大伙的梦想,刚栽种的幼苗几乎全部被冻死,谷文昌心如刀割。

“还有几株木麻黄没有被冻死!”接到电话,谷文昌立即带着林业技术人员赶往现场,九株枯瘦的小苗,竟然抵御住了寒潮存活了下来。

谷文昌赶到现场,欣喜若狂,向围观群众说:“能活9株,就能活9000株,9万株,就能绿化全东山!”他像家乡太行山的石头一样执拗,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image.png

谷文昌种下的“百里木麻黄”林带守卫着东山岛图源:漳州纪委监委

就这样,一株株木麻黄在东山扎下了根。乍看它们枝条干瘦枯黄,却绝想不到,它们的根紧紧地扎在了地底深处。沿着141公里海岸线种下的木麻黄筑起了一道道屏障,抵御着风沙的侵袭。

image.png

image.png

谷文昌与群众在一起的雕像 图源:漳州纪委监委

“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

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

凡是对党威信有损害的事,

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谷文昌定下的“为官两原则”

一直贯穿于他的的从政生涯

解放初期,国民党逃亡时抓走东山岛上4000多名壮丁,留下许多孤苦伶仃的老弱妇孺。这些壮丁家属人数众多,遍及全岛。

依照两岸当时硝烟对立的情势,这些壮丁家属是不折不扣的“敌伪家属”。一旦扣上“敌伪”帽子,就是阶级敌人。

“壮丁们是被捆绑走的,他们的家属是受害人。”“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时任东山第一区区委书记的谷文昌,向县委建议: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

image.png

图源:东山融媒

东山县委经认真调研并报上级同意后,采纳了这个建议。

两字之差,天地之分。一项德政,十万人心!

两年后的“东山保卫战”,验证了这一切。

1953年7月,国民党部队万余人突袭东山,我守岛部队不过千人,兵力悬殊。东山群众特别是妇女,肩挑手拎,车轮滚滚,为前线运水送粮。

刘阿婆家里曾被抓走3名壮丁,她不仅挑水支前,还隐藏保护了两名负伤的解放军战士。

image.png

在东山保卫战中东山人民抢渡帮助增援部队进岛参战。图源:谷文昌纪念馆

东山之胜,胜在民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担当是最大的责任。

“当领导的要先把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对于个人与家庭生活,谷文昌对自己和家人同样要求严格。

在谷文昌纪念馆,有一幅照片。照片中,谷文昌穿着他这辈子最像样的衣服——一件从旧衣摊上买来准备回乡探亲用的“新衣”。这件“新衣”,他一穿就是几十年。

image.png

谷文昌在旧衣摊买的大衣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谷文昌也爱家人,也疼孩子。只是,他希望让他们一生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

image.png

谷文昌与家人在东山人民会堂前合影图源:漳州纪委监委

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几茬,他没有提拔重用一个人;他招收别人进单位,偏偏不安排自己的5个子女入公职;哪怕是一辆自行车,他也不许他们碰一碰,因为它姓“公”……

公与私,情与法,利与义,谷家人想得明白,活得本分,划得清楚。谷家家风中照见的,是谷文昌生前恪守的当官底线。

谷文昌功成不必在我的“潜绩”,十几年如一日地变成了泽被东山后人的福祉。好日子来到了跟前,共产党走进了人心。

image.png

image.png

2024年4月3日,东山县干部群众来到谷文昌纪念园,深切缅怀谷文昌同志。图源:东山融媒

每逢清明时节

东山群众家家户户

“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向家人留下“埋骨东山”遗愿后,与世长辞。

如今,谷文昌逝世已43年,但其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几十年来,全国上下多次掀起学习谷文昌先进事迹的热潮。

image.png

谷文昌纪念馆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2004年2月,谷文昌纪念馆建成开馆,展陈内容包含大量历史照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的实物,生动再现了谷文昌同志带领东山人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改变落后面貌的动人情景。

2019年9月,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正式开班办学,学院坐落于谷文昌先进事迹发祥地、“全国十大美丽海岛”——东山岛,是全国离海最近的党性教育干部学院,2022年9月被中组部列入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

image.png

图源:谷文昌干部学院

2020年,以谷文昌为原型的电视剧《谷文昌》热播,产生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很多观众认为,谷文昌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样的干部是群众贴心人。

屏山君特别注意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福建日报先后多次对谷文昌的先进事迹作了大规模报道,掀起了全省干部群众学习谷文昌精神的阵阵高潮。

如今,谷文昌的精神还激励引领着东山广大党员干部。谷文昌老书记的全岛木麻黄种植、兴修水利、重教兴文等先进事迹,贯穿着城乡“同质同网”理念。

近年来,东山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来水”“城乡污水一张网收集处理”,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农产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岛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公共服务越来越优质、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image.png

如今的东山县 图源:东山融媒

立于时代的精神高地,谷文昌的一言一行,刻画出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更为广大党员树立标杆。

以谷文昌等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福建涌现出廖俊波、孙丽美、潘东升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永远激励一代代党员干部牢记使命、埋头苦干,投身新福建建设的火热实践。

木麻黄不语

扎根人心

传递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屏山君工作室出品

资料综合自福建日报、人民日报、闽南日报等

新福建这十年:牢记嘱托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即时 | 2024-10-17 08:31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十年间,八闽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今天,《福建日报》继续推出重磅文章——《在两岸融合发展道路上同心同行》《牢记嘱托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续写“晋江经验”新篇章》,以飨读者。

image.png

《福建日报》2024年10月16日第01版

福建是著名老区苏区,在革命年代“二十年红旗不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八闽儿女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image.png

古田会议会址。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我省牢记殷殷嘱托,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福建力量。

学思想,夯实信仰之基

灯塔指引方向,思想照亮航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今年9月,省管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省委党校举办。全省“关键少数”以聆听主题报告和专题辅导报告、交流发言、分组学习讨论、研读原著原文等方式,深化理论武装、提升实践能力、锤炼优良作风,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image.png

福建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举办。福建日报记者 肖春道 摄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是我们最为重大而独特的优势。我省持续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用好“主题教室”,精心开发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串点成线建设一批精品教学路线,形成特色鲜明又极具穿透力感染力的教学矩阵,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实践高地。

去年4月至今年初,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我省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省11.9万个党组织、230多万名党员投入到理论大学习、党性大淬炼、精神大洗礼当中,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学习热潮持续涌动,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接续开展,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补钙壮骨。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紧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省委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健全理论学习考核评价等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以学促干、真抓实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实际成果。

强根本,凝聚奋进之力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关键靠人,靠接续奋斗。

在有党员干部“红色摇篮”之称的中央党校校园里,谷文昌和焦裕禄的雕像对称矗立。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时,谷文昌带领当地百姓绿化海岛、制服风沙,是党员干部的学习典范。

以谷文昌等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福建涌现出廖俊波、孙丽美、潘东升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永远激励一代代党员干部牢记使命、埋头苦干,投身新福建建设的火热实践。

为了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今年初,我省出台试行市县党政正职离任交接清单管理制度,让离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

深化市县党政正职离任交接清单制度;出台20条政策措施推动干部担当作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我省不断健全干部激励和保护机制,持续在优化干部选育管用上下功夫,让敢闯敢干、善谋会干成为福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在乡村一线,福建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入村驻村,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城市基层,深化近邻党建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努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在新兴领域,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扩大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福州、厦门对标一流建设高水平引才聚才平台,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人才平台建设探索实践,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部署一体落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批引领性、支撑力强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扎根福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育、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等,让福建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的热土。

锻作风,护航发展之路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我省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基层监督,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关于管党治党方面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办好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馆展陈,教育党员干部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守护好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廉洁福建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这个平台真的很好用,村里的钱怎么花、事怎么做,拿起手机一点就知,还能在里面反映问题、发表意见。”去年,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公开村务财务、集体“三资”等信息171万多条,受理民生诉求18万余件,获得群众频频点赞。

省纪委监委探索“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台”模式,搭建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以公开信息、实时直播等方式,把村集体“三资”管理、工程招投标等权力运行全程“晒”在群众手中,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我省在促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下功夫,探索构建“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管党治党责任格局等,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永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鼓足干劲、只争朝夕,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中展现新作为。

践行大食物观,福建怎么做?

即时 | 2024-10-16 08:57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重要论述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如何因地制宜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全方位多途径挖掘食物资源,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近日,我省出台《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给出了践行大食物观的福建方案。

夯实粮基

丰富特色食品供给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吃饭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夯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根本。同时,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都是美食。简单来说,就是既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也要全面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首先,粮食安全是根基。《实施方案》提出,巩固提升产能,夯实粮油生产基础。在粮食生产方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扩大再生稻和旱稻种植,挖掘旱粮生产潜力;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进田块整治、灌排设施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在油料生产方面,实施油茶生产三年行动,稳定花生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种植。

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粮经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断丰富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得天独厚。”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21世纪初以来,我省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构筑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方案》继续聚焦做强做优这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围绕7大类食物开发任务,设置了到2030年的具体任务指标。

以福建优势农产品食用菌为例,《实施方案》提出,从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巩固优势品种生产规模、拓展栽培种类、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栽培、发展集约化栽培、精深加工等方面,推进“福菌”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到203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鲜重)达550万吨。

生态优先

有序开发山海资源

丰富特色农产品供给,意味着要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要食物,向区域优势资源要食物。在这方面,福建具有天然优势。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孕育了不可多得的农业多样性资源,为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创造了条件。

然而,食物资源开发绝不能竭泽而渔,必须正确处理好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强度、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等多重关系。

《实施方案》开篇便明确了底线与原则: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向森林、江河湖海和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

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5.12%,居全国首位,被称为全国最绿省份。广袤的森林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如何科学地向森林要食物?《实施方案》强调,要有序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打造“森林粮库”。具体措施也尽可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规范发展林下种养,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推进林下中药材和食用药用花卉近自然种植,开发新型森林食品。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辽阔的海域蕴藏着富饶的海洋物产,如何可持续地向海洋要食物?《实施方案》强调,科学利用水域资源,建设“福海粮仓”。“福海粮仓”是蓝色的,更是绿色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深远海养殖,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型桁架类网箱养殖,建设三都澳、闽江口、兴化湾、泉州湾、东山湾等深远海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和一批国家海洋牧场;发展内陆水域大水面生态养殖和稻莲渔综合种养,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

提质增效

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践行大食物观,不仅仅是增加食物供给,而且要增加优质食物供给,让老百姓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舌尖上的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实施方案》强调要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制修订,健全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强化全过程、全链条食品监管。

生产优质食物,离不开科技创新。

《实施方案》提出,强化食物开发基础研究,推进科技与食物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种业创新方面,加强优异、特色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现代化种业基地建设,培育水稻、蔬菜、水产等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在提升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方面,推进精深加工重大技术装备和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应用,推广适应丘陵山地的智能化、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农林机械;强化数字赋能,建设一批智慧农场(牧场、渔场)。

践行大食物观,也是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的过程。

《实施方案》提出,促进全链条集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具体来说,要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导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发展精深加工,集成应用新技术装备,开发一批新产品,打造“福农优品”品牌矩阵。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布局建设植物工厂。推进一批农产品产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改造提升产地批发市场、田头市场。

新福建这十年:特色振兴路 铺展山水间

即时 | 2024-10-15 15:30

努力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特色振兴路 铺展山水间

金秋时节,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的晚制杂交水稻种子迎来丰收。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陈震 摄

福州市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位于山仔水库之畔,周围山青水碧,湖光山色中自然与人文美景相映成趣。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东南网10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研 张辉)沃野良田谷满仓,最是秋日好风光。丰收时节,行走在福建乡村,一幅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乡村图景扑面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思路,以“强村富民、塑形铸魂”为方向,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脱贫攻坚获全胜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正照进现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福建乡村有了更多具象化体现。

机制之特:全方位护航特色振兴路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国庆假期刚过,来自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便忙着往田间地头跑。

11日5时30分,省级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陈铣,背上两颗瓠瓜从家中出发,赶乘前往建瓯的早班动车。这瓜是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最新育种成果——“闽瓠4号”。“这品种长势旺盛,果肉细嫩,味微甜,品质优,特别适合我们这儿露地及早春设施栽培。”一到建瓯,陈铣便马不停蹄赶往位于小桥镇的农丰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向10多名菜农现场推介“闽瓠4号”,菜农引种意愿强烈。小桥镇历来有蔬菜种植传统,得益于优化品种结构、提升栽培技术,几年来受益的农户平均增收20%。

科技特派员陈群航这几天则忙着在福州市琅岐经济区新金东农场,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空心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福州人向来无绿叶菜不欢,对空心菜更是偏爱有加。不过,空心菜是典型的夏秋蔬菜,冬春是空档期。几年前,琅岐人周华官返乡创办新金东农场,改空心菜露地种植为设施栽培。陈群航带来了全套技术支持,特别是其推广的种子包衣技术,让空心菜生产在播种阶段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能够应对多种冬季病害。如今,空心菜生产打破了季节限制,可实现全年不断档供应。

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科特派忙着服务的,正是老百姓离不开的“菜篮子”工程。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为破解“吃菜难”,系统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1994年,自然条件优越的琅岐岛等地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菜篮子”基地。30年来,“菜篮子”工程坚持高起点、新水平建设,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让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装满更多幸福的味道。

“菜篮子”的升级,科技特派员功不可没。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指导、总结提升、倡导推进的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多年来,科技服务团队扎根乡村一线,奔忙于田间地头,让科技之花绽放于沃野山川。

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舞台,改革创新始终是福建秉持的“法宝”。

2019年底,福建提前一年实现了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交出了一份高质量脱贫的福建答卷。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福建乡村何以振兴?八闽大地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率先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常态化运行办公室,同时设立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等12个专项小组。这意味着,乡村振兴工作全面纳入顶层设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等陆续出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福建特色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谁来抓乡村振兴?

省委统一领导、市县推进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去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为各方划定“责任田”,统一考核评价的“度量衡”,树起奖惩并重的“指挥棒”。

乡村振兴抓什么?

规划先行,确定方位,找准目标,明确路径。省市县三级完成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乡村两级制定乡村振兴实施计划或方案,12个专项小组制定专项规划或方案,全省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每年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

如何抓振兴?

乡村缺什么,就优先提供什么,全方位护航特色振兴路。缺钱——2021年起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创新“福建省乡村振兴贷”等特色贷款产品,让金融活水流向广大乡村;缺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助理员,引进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出台支持“新农人”队伍建设政策措施,成立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在外引内培中构建起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矩阵。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福建在“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作基础上,接续推进“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全省每年统筹整合资金25.6亿元,支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到2027年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00个以上,带动全省1.4万多个村全面提升。

有方向,有抓手,有保障,福建各地在特色振兴路上阔步向前——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在“输血、换血、造血”中实现“挪穷窝、拔穷根”;昔日“火焰山”长汀县,一任接着一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让山河重披绿装,让生态富民的梦想照进现实;曾经全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安溪,朝着“工业强县、茶业富民”目标奋勇向前,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

产业之特: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秋天的寿宁县下党乡,浸染着丰收的金色。横跨修竹溪的鸾峰桥上,游客围着刘明华老人,听他讲述下党往事。

“以前,村民出村都要经过这座古桥。”“难忘下党”主题馆专职讲解员刘明华指了指脚下这座木拱廊桥,打开了话匣子,“那时的下党,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村里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开启了下党摆脱贫困的新篇章。2019年,他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希望大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时光荏苒,下党乡亲牢记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茶园、有机食用菌等富民产业,百姓生活红红火火。

下党之变,犹如一扇观察乡土福建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探寻乡村全面振兴的福建“密码”。

产业兴旺,一头连着农产品稳产保供,一头连着农民致富增收。发展乡村产业,同样离不开一个“特”字。这是由福建资源禀赋决定的——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稀缺。但正是这样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了不可多得的农业多样性资源。自古以来,福建人便善于耕山牧海,进山入林向广袤的森林要食物,劈波斩浪向广阔的海洋要食物。当我们用现代农业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山海的馈赠,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便有了清晰的模样: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擘画了福建农业发展蓝图。在福建工作时,他亲自推动培育茶叶、水产、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2014年来闽考察时又强调,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遵循这样的思路,福建围绕做大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集聚发展,点线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福建正加快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动作,便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引导人才、资金、政策、科技等要素集聚。全省已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个、农业产业强镇9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970个,培育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等15个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124个十亿强镇和252个亿元村。“福农优品”品牌矩阵加快形成,全省70个县(市、区)3000多个绿色优质农产品纳入管理。

融合发展,全产业链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在宁德,一尾大黄鱼“游”出百亿产业,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永安,一根竹子被“吃干榨尽”,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和机制竹炭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在安溪,铁观音实现了全茶利用,铁观音牙膏、铁观音含片等深加工产品,让老茶乡飘出了新茶香……福建正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精制茶加工、水产品加工、禽肉制品等县域特色食品产业链,培育直播带货、乡村民宿、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向全产业链拓展、全价值链提升。

创新发展,培育特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业“芯片”加速升级,卡脖子的手指正被一根根掰开。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配套系,打破国外种源垄断;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逐渐实现国产当家作主;一批优质高抗性青梗菜新品种相继问世,逐渐取代进口品种……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98%以上。一批国家级、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展现科技硬实力,5G茶园、蛋禽养殖机器人等数字农业应用取得突破。

耕耘山海间,福建蹚出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9亿元,同比增长4.3%;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3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同比增长6.9%。

乡建之特: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秋风送爽,东山县樟塘镇港西村村民林锦光,茶余饭后最爱去家门口的大碑溪畔走走逛逛。这里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不过,几年前,他一度想要搬离。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黑臭水体——村里的生活污水、养殖污水都往溪里排,一到夏天,蚊虫滋生,臭气弥漫。挨着大碑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林,打心底羡慕城里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一溪污水,把乡村与城市划分得泾渭分明,也让农民与市民的获得感相去甚远。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东山在全岛推行城乡污水一张网收集处理机制。当地发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效益,将村庄生活污水统一接入市政管网。

港西村率先为300多户村民进行三级化粪池改造,同时将村里原有的排水沟改造成雨水排放系统,实现全村雨污分流。大碑溪以及周边村民的生活,由此实现美丽蜕变。如今,老林不仅舍不得搬离家园,还常常邀请城里的亲戚回家感受乡村新风光。

城与乡,曾经那么远;城与乡,如今双向奔赴。行走在福建乡村,举目皆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文明新风激荡乡野,多元文化浸润山河,一幅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供水、出行、教育、医疗、养老……乡村建设桩桩件件关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聚焦民生关切,放眼乡村未来,福建不断求索特色乡建之路。

建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就建什么。

乡村建设,不能盯着乡村谈乡村,而要在城乡融合的维度,统筹布局,一体谋划,协同推进。近日,福建出台《关于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分级分类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

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镇镇通干线、82%陆域乡镇30分钟上高速;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55%;实现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邮政企业建制村通邮率均达100%;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覆盖和所有建制村光纤、4G通达;实现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基本覆盖全省乡村学校;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74.2%……福建直面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补短板、强弱项。

建成什么样?体现每一个乡村的地域特色与特性之美。

从平原到高山,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福建乡村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如何挖掘独特的资源禀赋,让乡村展现出别样风情与个性?

今年,福建启动新一轮村庄分类,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各地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收缩待定、搬迁撤并、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海岛发展、侨台赓续等9种类型,对全省1.4万个村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编制《福建省乡村建设导则(2024版)》,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不同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

谁来建?让农民当家作主唱主角。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自然也要让农民参与建设。福建把农民请回村庄建设的主舞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

近年来,福建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以点带面打造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们引导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等,扮靓乡村庭院、微景观,装点小公园、美丽田园,实现修旧如故、降本增效,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福建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另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投工投劳、雇工购料、公益管护岗位等方式,发动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努力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十年!福建蝶变!

即时 | 2024-10-15 15:28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殷切期望,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新福建宏伟蓝图十周年。

十年来,福建上下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按照宏伟蓝图描绘出的壮丽画卷!

更高!

更长!

更向“新”!

更开放!

更强!

更幸福!

更好!

更亮!

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出品

策划/编辑:林雯晶 李雅兰

设计:温从寒

审核:陈岳 许上福 王祥楠

奔向幸福丨不忘初心 “人民幸福”是最温暖的底色

即时 | 2024-10-15 15:24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十年间,八闽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10月14日,《福建日报》推出重磅文章《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奔向幸福》,来看摘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今年9月,一则“‘2025年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开始征集!”消息通过媒体发布后,引来社会关注。在半年多前,省委省政府刚刚发布通报,2023年29项为民办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千盏灯火收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省委省政府一年不落开展为民办实事,一年一个台阶,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回应着群众所盼所求,把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民生跟着“民声”走,幸福就会来敲门。

数据显示:我省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3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9%,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福建力求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是百姓生计的基础,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省创新实施新增岗位补贴、毕业生就业岗位补贴,率先放宽已就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考试资格。十年来全省城镇就业人数增加超500万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4.7%,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五年过渡期内,省级再按照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资金,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将易致贫返贫人口纳入监测帮扶范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我省率先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已为39.18万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7993.46万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福建力求做优做强公共服务。

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正式投入运营,总开放床位数7277张,门诊量同比增长20.9%,实现设区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队”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加大普惠托位供给,增加1.3万个普惠托位。

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全面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试点,创新“食堂+学堂”老年人助餐服务提供机制,打造“福见康养”养老服务品牌。2022年起连续3年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惠及540多万老年城乡居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福建力求扩容提质,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动和动力。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9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同比增长6.9%。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49亿元,同比增长2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

让人民过上更好日子,必须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院团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国家级奖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0多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万多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9.6%;“四季村晚”“村BA”等活动火爆出圈,带来巨大流量……

一项项深得民心的举措,打开一扇扇幸福之门;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账单”,传递出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为群众谋幸福,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温度与分量并重的民生蓝图已绘就,让发展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沐浴着金色的光辉,团结奋进的福建人,驶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奔向幸福。

《福建日报》今日推出新福建十年重磅文章: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奔向幸福

即时 | 2024-10-14 09:11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奔向幸福 - 福建日报数字报 image.png

近年来,福州的牛岗山公园、鹤林生态公园、晋安湖公园等接连落成,连缀成逾1700亩的城区最大生态公园——晋安公园,成为当地文旅新品牌和新地标。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image.png

高水平的生态修复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图为海湾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位于厦门环东海域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奋力把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东南网10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戴艳梅 郑昭 林宇熙 刘必然 谢婷)

盛世华诞,举国同庆。

八闽共襄,山海礼颂。

在这个金色的季节,新时代新福建,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寸生机勃勃的土地上。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

岁月流转,八闽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努力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风帆正扬,征程未已。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全省上下齐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

思想领航

汇聚团结奋斗的强大伟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举翼凌长云,浩荡万里征。

越是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的力量。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福建见行动。

8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吹响了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冲锋号。

思想的伟力是发展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是福建做好工作、加快发展最为重大而独特的优势。

省委始终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福建优势,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建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兴起“大学习”热潮。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示范作用,全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党员干部带着责任学、结合问题思、融入工作用,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精心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室、福州“‘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宁德脱贫攻坚展示馆等特色现场教学点;开发“莆田木兰溪治理”等115门特色课程,面向基层群众开设“跟总书记学工作方法”等16门特色公开课;注重用好《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特色教材……

从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上,梳理挖掘、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我省有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八闽大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磅礴的力量,源于思想领航;锦绣的华章,始于宏图擘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福建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为新福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1年3月,在“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回到“第二故乡”福建,明确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赋予新使命。

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厚爱与期望!省委持续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主线,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明确8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推动殷殷嘱托落到实处。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全省上下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春节开假第一天,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在全省部署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年伊始,省委就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活动发出动员令,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踏上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擂响战鼓。

2023年4月,省委常委会主题教育读书班在榕举行。省委书记周祖翼强调,要充分发挥省委常委班子示范表率作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动全省党员干部强化理论学习。同时,要求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在指导实践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答好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在龙年来临之际,省委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部署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吹响了把深学敢为实干引向深入、将争优争先争效进行到底的“进军号”。

笃信之,笃学之,笃行之。

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源于闽东的“四下基层”机制,不断深化运用。省委省政府每年开展“拉练式”工作检查,推动党员干部深入项目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乡村振兴一线、服务企业一线,有力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全国聚焦福建。“十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从2.5万亿元增加到5.4万亿元、居全国第八,人均GDP从6.4万元增加到13万元、居全国第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向媒体记者介绍新福建发展成就。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漫漫征程,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毫不懈怠、一往无前。

牢记嘱托

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牢记“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的殷殷嘱托,八闽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握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创新不问“出身”,锻造高质量发展之“核”——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福建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白羽肉鸡突破国外育种技术封锁,从“0到1”的种业翻身仗振奋人心;一颗小小圆珠笔头,让“笔尖钢之问”在福建有了答案……随着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福建企业勇闯创新“无人区”,一项项“硬核”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应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三。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建立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推行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赛马”等攻关机制,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社会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十年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6300亿元,7家省创新实验室突破核心技术150项。

创新力量更加坚实。全方位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福厦人才集聚平台,柔性引才政策不断加码,科技特派员覆盖“三产”……念好知、举、用、待、育“人才经”,创新生力军逐渐发展壮大。

今年9月,福建组建省委科技委,吹响进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号角。创新,按下了加速键。

弘扬“晋江经验”,壮大高质量发展之“基”——

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是“晋江经验”的鲜明特色之一。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

一块玻璃光芒万丈,福耀集团成为全国第一、世界顶尖汽车玻璃制造商,全球每3块汽车玻璃就有一块来自福建;一块电池动力十足,宁德时代领航全球动力电池;一双鞋科技感满满,安踏集团近十年累计投入超过6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研发……福建企业家心无旁骛做实业、一心一意谋发展,阔步登上世界舞台。

根基之稳,离不开土壤之沃。

连续多年,福建每年新春“第一会”,都是民营企业代表人士座谈会。聚焦优化职能和提升服务,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政企同心、共谋发展,新春“第一会”在全省各级全面推开。

去年,福建率先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制定出台“1+N”政策措施,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最多采一次”,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3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683亿元,行政服务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7%。

2023年,全省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高于全省规上工业0.2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8.1%,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插上高质量发展之“翼”——

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是福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

以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系统部署。以“数”赋能,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居全国第三位;向“新”而行,2023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提高3.4个百分点,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以“智”致远,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产业正积蓄强大发展势能。

以县域重点产业链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为关键支撑。去年,福建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全省83个县(市、区)积极行动起来,以此为重要抓手,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福建坚持把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出台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力争今年新增1000家以上。

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要保障。积极盘活低效用地,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去年全省26个试点园区新增标准化厂房超500万平方米,4个园区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建成省、市两级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数据壁垒进一步打破……

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高效流转,助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汇聚新质生产力澎湃动力。

服务全局

多区叠加优势中施展新作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勇立潮头的福建,能否经受住这一场历史性的大考?

前行的脚步,书写着答案。

牢记“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的殷殷嘱托,与国家发展战略同脉动,近年来福建将一项项中央决策转化为“福建行动”。

——以改革破难题,打通堵点、畅通经济循环。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便利福建。

数据赋能,以服务之“变”换办事之“便”。充分发挥作为数字中国建设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的优势,我省创新开展“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涉及个人、企业的关键数据统一只采集一次,让沉淀数据“动起来”,让海量数据“活起来”。

深入推动“无证明省份”建设,目前已推出1800多个“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占比达98%,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首创精神”不止步,持续深入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医改经验进一步在全国推广,三明获评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林业改革整装再发,在全国率先开展“碳汇贷”“碳票”工作,三明、南平、龙岩开展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扎实推动厦门筼筜湖治理、宁德荒山治理等重大实践的深化内化转化,多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贡献了福建智慧。

——以实招促内需,不断提升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投资拉动,重大项目发挥“加速器”效应。92人在岗加班加点,安装主要钢结构300吨,完成管道配管400米,安装设备12台……国庆期间,福州福清万景新材料氢能利用与全降解新材料项目(一期)现场建设如火如荼。七天长假,我省各地多个重点项目不停工、不停产,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今年来,我省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1—8月,我省159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2.3%,超序时进度5.6个百分点。

消费火热,线上线下齐发力。以“全闽乐购·焕新生活”为主题推出了各类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领域都推出“以旧换新”政策;文旅融合,将文艺演出、非遗民俗活动等与商业和节庆活动结合在一起,提高消费者的参与感和满意度……在各项促消费政策的带动下,1—8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21.36亿元,同比增长4.6%。

通过投资和消费的协调拉动,我省经济“内力”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

——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磁吸效应突显。

持续推进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两岸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着力促进经济融合,深化闽台经济交流合作,打造更优对台营商环境,帮助更多台胞台企共享大陆高质量发展机遇。着力促进社会融合,扩大台胞社会参与,便利台胞来闽工作生活。着力促进情感融合,探索惠台利民的政策举措、心灵契合的方式方法,加快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推动基础设施应通尽通,向金门累计供水3500多万吨。启动《福建省促进两岸标准共通条例》立法工作、设立大陆首只由台商发起的两岸产业投资基金、率先打通台胞境外自有人民币投资大陆通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以来,我省发布两批次28条惠台利民措施,建立闽台融合发展重大项目清单,高质量建设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努力构建福建全域融合发展新格局。2024年上半年,闽台贸易额46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全省新设台资企业1121家,同比增长27.4%,新设台企户数位居大陆第一。

——以开放增活力,敞开大门谋发展,对外交往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总投资约448亿元人民币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在漳州全面动工,成为全省迄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厦门航空福州—马累航线首航,不断续写福建与马尔代夫的“海丝”缘……福建在石化、文旅等主导产业上靶向发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往来日益密切。与此同时,“两国双园”、自贸试验区、“丝路海运”等一批开放合作平台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目前,“丝路海运”航线已增至132条,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座港口。

自贸试验区加快推进。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以不到福建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四分之一新增外资企业,贡献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试验区累计推出实施20批622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75项、对台120项,基本构建了具有福建特色、对台先行的制度创新体系。

对外贸易创新高。RCEP活力不断释放,今年前8个月,福建省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4596.4亿元,同比增长6.8%,占同期福建省进出口总值的34.9%;买全球、卖全球正在成为现实,前8个月,福建省跨境电商出口1245.3亿元,同比增长50.8%,出口值位列全国第四。

福建上下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一“牛鼻子”,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以生动的福建实践,为全局增了光、添了彩。

点绿成金

让绿水青山成为福建骄傲

今年10月1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唯一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不断加强,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处于“非常清新”水平,生物多样性记录不断刷新。

碧水丹山、大美武夷正是福建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的赶考之路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从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到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信心、接续奋斗,递交了一份高分答卷: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并持续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连续45年保持全国首位。

从乡村到城市,从生产到生活,持续不断地守绿、护绿,如今的福建山清水秀,城市宜居宜业、乡村田园风光,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福建正用越来越厚的绿色“家底”,越来越大的绿色“版图”,生动诠释绿水青山永远是福建的骄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福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1年,福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正不断加快,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全过程协同发展。仅2023年就新增81家国家级、150家省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共实现工业产值超万亿元,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

数据是福建生态之美催生发展之变的最好注脚:在全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全省单位GDP能耗强度仅为全国的三分之二。福建以占全国1.3%的土地、3%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生产总值,绿色产业竞争力不断跃升。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福建深知,坚持绿色创新,以制度创新激发生态文明建设活力是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必由之路。

今年7月,在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三明市三元区陈大国有林场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第一期顺利成交。作为升级的“林票2.0”,林业生物资产票据可交易、流转、质押,解决了“林票1.0”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问题,真正打通了市场化交易路径。

锚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福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突破关键点,积极探索体现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全国率先出台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实施全国首宗渔业碳汇交易和农田碳汇交易;颁发全国首张蓝色碳票,上线全国首个农业、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全国首单茶树碳汇储量指数保险在福建落地,林业碳汇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

大胆试、大胆闯,福建处处抢占先机,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走在全国前列,加速打开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链接通道,为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如今,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福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更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新时代闽山闽水绽放新魅力,福建这个生态“优等生”,正努力把答卷书写得更好更美。

不忘初心

“人民幸福”是最温暖的底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今年9月,一则“‘2025年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开始征集!”消息通过媒体发布后,引来社会关注。在半年多前,省委省政府刚刚发布通报,2023年29项为民办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千盏灯火收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省委省政府一年不落开展为民办实事,一年一个台阶,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回应着群众所盼所求,把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民生跟着“民声”走,幸福就会来敲门。

数据显示:我省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3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9%,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福建力求兜牢民生底线。

就业是百姓生计的基础,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省创新实施新增岗位补贴、毕业生就业岗位补贴,率先放宽已就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考试资格。十年来全省城镇就业人数增加超500万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4.7%,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五年过渡期内,省级再按照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资金,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将易致贫返贫人口纳入监测帮扶范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我省率先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机制,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已为39.18万困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7993.46万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福建力求做优做强公共服务。

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正式投入运营,总开放床位数7277张,门诊量同比增长20.9%,实现设区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队”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加大普惠托位供给,增加1.3万个普惠托位。

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全面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试点,创新“食堂+学堂”老年人助餐服务提供机制,打造“福见康养”养老服务品牌。2022年起连续3年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惠及540多万老年城乡居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福建力求扩容提质,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动和动力。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9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同比增长6.9%。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49亿元,同比增长2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

让人民过上更好日子,必须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院团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国家级奖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0多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万多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99.6%;“四季村晚”“村BA”等活动火爆出圈,带来巨大流量……

一项项深得民心的举措,打开一扇扇幸福之门;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账单”,传递出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为群众谋幸福,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温度与分量并重的民生蓝图已绘就,让发展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沐浴着金色的光辉,团结奋进的福建人,驶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奔向幸福。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

即时 | 2024-10-12 08:33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10月11日,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赵龙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回信等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研究通过《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研究深化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铸牢忠诚之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到全国大局中去考量、去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英雄模范事迹宣传,关心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在新福建建设中接续奋斗、建功立业。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强调,要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坚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持续做强做优临海蓝色、闽西北绿色、闽东南高优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要强化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进一步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