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蕉城:“家校社”协同共育 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http://wmf.fjsen.com  2023-07-05 17:49:43 张颖珍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身心的全面发展。家长如何及时听到孩子的“呼救”从而减少悲剧的发生?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在蕉城,心理健康课程已成为不少中小学、幼儿园的“必修课”,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搭建防护体系

今年5月,首届蕉城中学心理漫画大赛拉开帷幕,校园内展出了以“遇见独一无二的自己”为主题的学生漫画作品,一幅幅作品不仅仅是色彩与形象的搭配,更是自我与心理的交融,引发师生强烈共鸣。

与此同时,以“让阳光伴随心灵起航”为主题的“5.25”心理健康周活动在校园内开展得有声有色。除了心理漫画大赛,还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幸福体验馆”心理健康讲座,同学们用旧报纸、旧杂志制作拼贴画,表达对于幸福的见解及喜爱;“光影同行、观影明心”心理观影活动,让同学们能感受到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举行“中考加油留言”活动,制作中考加油留言墙,为初三学子送上最真挚的一份祝愿。

蕉城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周炜虹表示,通过举办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同学们获得深切的心理体验和感悟,预防和消除心理隐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一无二之处,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了心理素质,同时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蕉城区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坚持完善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做到“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着力构筑“生情、家情摸底、研判、处置网”“思想政治工作网”“心理健康保护网”“朋辈互助网”“家庭关爱网”等健康安全防护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积极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护体系。

目前全区教育系统专兼职教师88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基本实现每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并有专兼职心理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进一步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力量和专业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理论研究和实操能力。

完善服务体系

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全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需求。近年,两个省级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落户蕉城,充分发挥省级名师的作用,带动蕉城区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系列工作;市级名师阮惠英连续两年牵头组织区级心理健康示范课,观摩课,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同时,蕉城区教育局与蕉城区慈善总会联合举办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全国知名心理专家教授开设讲座,通过师生互动、教师讲座、集中交流研讨等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全区100位心理教师参加蕉城区进修学校组织的区级心理教师和家庭教育专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今年5月,在城南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启动当天,校园吉祥物“城城”“南南”出现在孩子们的上学路上,与路过的师生们热情拥抱。沿着校园主干道,每个班级都展示出最美微笑照片墙,传递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阳光积极的正能量充盈着校园。

校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蕉城区各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升。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横幅,营造自信有爱的校园氛围;利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心理拓展游戏等活动,缓解学生在学业负担、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做好学生隐性心理问题的预判、引导和教育。

在教育机制、多元方式的驱动之下,蕉城区各校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使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每一位师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夯实保障体系

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往往在原生家庭。鉴于此,蕉城区强化“治未病”理念,从家庭教育源头抓起,持续深化家校共育。

在家庭访问等家校联系中,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家长学校、社区家长课堂中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列为必修内容,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今年,蕉城区教育局和蕉城区慈善总会联合开展“阳光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项活动,由区慈善总会牵头募集资金,结合学校自筹、财政支持、教育统筹、慈善助理等方式,为试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办公设备条件和相关软硬件系统,完善心理咨询室,开放咨询通道,规范咨询程序,保障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今年,区慈善总会向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蕉城区城南小学、蕉城附中、宁德五中四所学校捐赠57万元,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一步,蕉城区教育局将多措并举继续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闽东日报 张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