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宁德 > 蕉城区
蕉城:劳动教育“挖”出育人大果实
http://wmf.fjsen.com 2023-05-26 10:26:29 张颖珍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王予捷

同学们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作

“在小小的乐耕园里挖呀挖呀挖,挖出了一串串西红柿,和一朵朵红花……”位于城南中心小学教学楼顶露台的“乐耕园”微型劳动种植基地里,处处洋溢着劳动的喜悦。夏天收蔬菜,秋天收土豆,小娃娃化身“小农夫”,种植基地成了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师生们一年四季忙得不亦乐乎,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倾心投入、挥洒汗水,在实践中锻炼了体魄、增强了本领,领悟到劳动的意义。

走进亲子田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种下春天的希望;烹饪一餐美食,与同学一齐分享;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领悟工匠精神……五月以来,蕉城区各校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播种希望,收获果实。

在特色课程中感悟劳动之美

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这是劳动教育的一大特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体力劳动是劳动的基础。”蕉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之美,蕉城区教育局制定了《蕉城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指导全区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来实施劳动教育,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纵深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据介绍,每学期,城南中心小学的同学们都按班级认领责任菜地,以主题项目化学习开展劳动教育。而在蕉城各校,劳动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日益丰富,形成了“一校一品”格局,一批特色明显、示范性强的资源成果和典型案例涌现出来。

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以承传畲族文化为抓手,开发传统劳动教育特色课程。通过翻地、犁田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使用工具的智慧,植下“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土壤。同时,以亲近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文化为课程底色,开展种植畲药、编织、刺绣、采茶叶、制作乌米饭、菅粽等农事活动课程。

漳湾中心小学的“海娃”乡村“复兴少年宫”,特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细秀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社团的辅导员。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指导孩子们制作福船船模。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合作探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技能,更增强了家乡自豪感。

洋中中心小学打造亲子田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学生家长为劳动基地课授教师,手把手教学生种植和管理各种花卉、蔬菜、瓜果。从深挖松土、整畦到浇水施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农耕文化,提升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019年,蕉城区洋中中心小学红领巾童趣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首批百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2022年,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第三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宁德市第六中学和城南中心小学正在参评福建省第四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

在协同育人中弘扬劳动精神

5月9日,宁德上金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同学们穿着雨靴,挽起袖子,学习耕地种植技术。

劳动教育在哪教?谁来教?长效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切实的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蕉城区围绕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

为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蕉城区通过自建、共建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目前,蕉城区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2022年,确定了宁德上金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闽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宁德市首批劳动教育基地,宁德赤溪高优农业休闲旅游有限公司为宁德市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下一步,蕉城区教育局将继续联合相关部门,分期分批认定一批基础条件好、课程设置优、承接能力强、兼具辐射带动功能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发全链条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农村、入农户,学习农事劳作、了解乡土文化。

如何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让教师能教会教?蕉城区探索通过购买教学服务、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保障学校师资需求。为提升教师素质,支持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目前,蕉城区第七中心小学、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蕉城区洋中中心小学、蕉城区城南中心小学等学校正积极申报宁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则从加强培训、落实教研、科研探索几个方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选送优秀教师参加系统培训,开展区级劳动优质课比赛,并开展新课标二次培训。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下一步,蕉城区将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坚持深化劳动教育特色建设工作,搭建多方共育的劳动教育平台,形成以学校劳动为主渠道、家庭劳动为基础、社会劳动为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闽东日报记者 张颖珍)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