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月19日讯 文明风起幸福唤,满城旧貌换新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一个全面对标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幸福”的过程,群众是最终的受益者。2022年以来,南平市坚持对准目标抓创城,对照问题抓整改,用制度管人、清单管事、督查管落实,注重提升城市颜值、环境秩序和市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武夷新区 张莎 摄
抓建设、抓整改、抓提升,大力提升“城市颜值”,不断擦亮文明城市的底色
抓建设,补齐短板。2014年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武夷新区、延平新城、建阳西区生态城拔地而起,中心城市空间布局逐渐优化,功能日趋完善,新南平唱响了“双城记”。2022年,全市实施城市更新片区42片、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762个,新增口袋公园55个,新改建城市道路118.4公里、福道152.4公里;抓整改,提升弱项。推进两区21家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变拥挤、脏乱、无序的“旧市场”为宽敞、整洁、有序的“新市场”,获市民集体点赞;推进“蜘蛛网”线缆整治,按照“能下地的下地、能规整的规整”的原则,全年完成缆线整改5010处,整改光缆、电缆、光皮缆3486.49公里;推进公益广告提档升级,按照拆除、创作、更新、增设“四个一批”工作要求,缩减“粘贴式”“悬挂式”公益广告,增加“彩绘式”“景观式”公益广告,“城市风衣”更加靓丽;抓提升,拔高品质。实施规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打造花海23片、2公里以上的景观带23条,69处地块完成林相改造,190处裸露山体边坡、闲置地块、在建工地实现覆绿,61处城区圆盘路、干道交叉路口、高速出入口等节点实现花化点缀。“车在花海走,人在画中游”的花园城市形象日益彰显。
建阳区交警采取“点赞执法“劝导文明交通 南平市委文明办供图
抓管理、抓制度、抓常态,大力提升“环境秩序”,不断提升文明城市的品质
抓管理,规范秩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格,形成职能部门、街道、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聚焦占道经营、乱停乱放、“滴洒漏”等问题开展6个专项整治行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精准、精致”。截至12月,整治占道经营3549起,查处乱停乱放交通违法行为32000余起,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8800余起。抓制度,推动落实。建立“市区一体”共建机制,将创城任务分解到两区和126个责任单位,逐一签领创城责任书,层层移交创建清单,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如市公安局探索推进“全警管交通”警务模式和“警长+路长+城管”联治机制,加强重点路口、重点路段和重要时段的路面勤务力量,两区头盔佩戴率、斑马线礼让率、信号灯路口遵章率明显提升。市创城办则建立“周督查、旬通报、月覆盖”和“两月一模拟”等工作制度,创城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抓常态,注重教育。注重加强对各行业的教育管理,在全市开展“星级文明集市”“清静车厢”“文明示范车”等创建评选活动,以行业文明带动社会文明;注重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引导,如,创新推行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轻微违法“五选一”(接受处罚并签署保证书、抄写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作为交通志愿者参与交通违法劝导、观看交通安全警示片并答题、关注“南平交警微发布”公众号并将自身违法行为编发朋友圈)惩戒式教育警示新模式,实现“处罚、教育、宣传、普及”四统一。
《南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启动仪式 张陈平 摄
抓培育、抓实践、抓示范,大力提升“市民素质”,不断夯实文明城市的根基
抓培育,倡导文明。《南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2022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量身制定“十项活动”,推动《南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进机关、进村镇、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制作短视频《与文明牵手、和法律同行》和H5《“争做文明有礼南平人”倡议书》,播放阅读超百万次;在市广播电视台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栏,通过反面曝光开展警示教育。抓实践,全民参与。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139个、实践站1906个,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市直各单位每月深入责任路段、联建社区开展“文明交通”“创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带动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参与树立“城市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共识。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46.1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7244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长2155.56万小时。抓示范,涵养品德。号召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和先模人物带头践行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南平人;打响《道德讲堂》品牌,开展道德讲堂“一月一主题”观摩活动11次,举办南平市道德模范巡讲活动12场,用“身边好人”带动身边好风气;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抓手,通过创先争优,带动素质提升。
2023年,南平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地,奋力推动建成“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新南平。(南平市委文明办 吴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