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南平,碧水长空,绿意仍浓,花香四溢,只此青绿间,一幅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生态新画卷铺展在闽北大地。
生态文明建设是根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近年来,南平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以攻城拔寨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抓铁有痕的狠劲,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凝聚力、推动力、战斗力和向心力,经过持续奋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绿色高地”呈现最美颜值。
在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副市长杨新强代表南平领取荣誉牌匾。南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近日,在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对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进行授牌表彰。南平市荣获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这是南平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砥砺奋进 一张“绿”图绘到底
森林覆盖率78.89%,居全省第二,森林蓄积量1.93亿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市主要流域断面水质提升至全省第一……一项项领跑全省的指标背后,是南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建瓯万木林 黄海 摄
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绿色崛起正当时。福建被列为我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南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高位谋划布局,科学编制实施《南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1-2035年)》《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先行方案》《南平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方案》等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时间表”“路线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勇立改革潮头,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南平深化改革创新,大胆先行先试,全面完成45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点改革任务。武夷山国家公园共商共管共建共享的管理机制、“生态银行”机制、“碳汇+远期回购”融资模式、绿色转型贷、林业碳汇贷、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一批试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
建立“源头严防”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立法,织牢织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网络,制定《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南平市城市绿地管理办法》,在生态立法实践中,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措施长出“钢牙利齿”。
顺昌县国有林场示范林 于正德 摄
完善“过程严管”监督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研判决策、监督检查、协调推进长效工作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实践形成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五围绕五突出”南平方法。
绿色,是南平最亮丽的底色。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优等生,南平既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生态答卷”:全市获得国家生态县(市)命名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命名6个,命名数量并列全国第三,居全省第一;武夷山市、邵武市获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连续五年排名全省前三。
逐绿前行 擦亮生态名片
生态,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也是南平闪亮的名片。
近年来,南平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奋力书写治山理水文章,厚植绿色底蕴。
聚焦生态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能力建设五大类重点工程共166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8.07亿元。项目于2020年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唯一优秀等次。
创新“惩治·修复·联防·教育”四位一体生态司法“南平模式”,成功审结全国首例破坏生态公益诉讼案,筑牢生态法治屏障。建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人民法庭、推行“碳汇”认购替代性修复方式、设立世界遗产地巡回法庭,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警长”、“河长+警长”等生态警务模式,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
顺昌生态巡查拍照取证。吴仁明 摄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近三年累计投入62.27亿元,统筹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超额完成VOCs 减排任务,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出台水环境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实现市县两级水源地整治成效100%稳固、乡镇级水源地面源污染100%清理、地下水型水源地安全隐患100%消除、县级以上水源地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100%安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的目标,建阳宏旗电器土壤修复案例列入生态环境部应用案例汇编;光泽列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县级城市,扎实做好“无废农业”“无废城乡”“无废圣农”三篇文章。
积极开展碳中和路径研究,编制《南平市碳中和行动方案研究报告》;全国首创“一元碳汇”项目,将碳汇增量,通过微信小程序向社会公众销售,实现“一对一”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可持续期30年,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绿色创新项目荣获全国唯一的“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推动武夷山市、光泽县碳中和先行先试示范县建设;申报《旅游者低碳行为指南》《旅游城镇低碳建设指南》和《碳中和管理体系要求》等3项标准已通过中国标准化协会立项认证;围绕“碳索光泽”主题,建立首个碳中和智慧中心。
南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项目通过验收、完善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绿色考评机制、武夷山完成我国首例经济生态生产总值(GEEP)核算……南平在10个县(市、区)推进全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定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指南,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了体现山区生态系统特征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为“生态银行”等绿色金融提供技术支持。这些实践为福建省生态产品“度量、抵押、交易、变现”提供了关键支撑,全方位助力我省探索构建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成果。
统筹各类涉水要素,将水系系统修复与治理、产业发展、城市经营、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相结合,全国首创“水美城市”建设,水利部以南平为样板编制《水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水美城市建设指南》并向全国推广,光泽“水美经济”列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做强生态产业 繁荣绿色经济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范仲淹《武夷茶歌》体现武夷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盛名长负。要获得香高、色润、形美的优质茶,离不开适应茶树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自古以来,南平就有《禁樵令》《禁渔令》等特有的生态保护习俗,培育了优势茶资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南平是红茶鼻祖、乌龙茶故乡及白茶发源地,200多年前,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武夷山,是福建对外交流与贸易的主要渠道。当前的南平,“一片叶”已长成一条产业链,以茶兴农、以茶兴业,特色茶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与动力。
武夷山市天心村村民挑着茶青下山。邱汝泉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南平立足地域内山多、林地多、农业资源多样性特点明显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胜势,突出绿色特色,培优做大“一座山、一片叶、一只鸡、一根竹、一瓶水”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3+4+5”产业集群,持续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努力探索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绿色产业筑基,生态富民双赢。聚焦全域旅游、茶产业、肉鸡加工、竹产业、水产业等特色产业,南平坚持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突出补链强链延链,以特色生态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特色生态产业提升,构建5大生态产业链支撑体系,产业链、创新链及价值链深度融合。高标准制定实施《绿色发展行动纲要》,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实现行政村与三次产业全覆盖。
依托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连续四年位列“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地市级)排行榜”第三位,成为南平“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溢价增值机制的成功典范。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9家,绿色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5.4%,“十三五”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4%,居全省首位。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抓手,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武夷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南平地处闽江上游,境内有大小河流约700条,水质优良、水系发达、径流量大、流域面广。近年来,南平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水经济。图为武夷矿泉水厂。黄杰敏 摄
扬帆正遇东风来,远征万里纵青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南平将胸怀“国之大者”,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书写更高质量的绿色答卷。(闽北日报 林奥 王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