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考结束,1193万大军得以从繁忙的课业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寒窗十几载,一朝“得闲”之后,这届高考生们各显神通释放消费潜力,一场火热的“后高考经济”大戏帷幕正式拉开。(6月12日中国新闻网)
高考战鼓方歇,商战大戏启幕。各路商家摩拳擦掌,抢滩1193万高考生这一庞大消费群体,准备在近3个月超长假期里掘金。“出示高考准考证,可享受大礼包”“大好河山,考完快去看看”“驾照在手,天下我有”“毕业季,整容季”……高考结束,考生们有着放松身心的需求,家长们也会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比如买一些电子产品、安排一场毕业旅行,抑或掌握一定技能,去报名考驾照、学编程、练街舞等,都无可厚非。
“后高考经济”的出现,对于刺激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火热的“后高考经济”背后也存在一些消费陷阱。正如媒体提醒,“后高考经济”消费应保持理性,注意避坑。比如,有的驾校推出“驾考速成班”,宣称凭高考准考证就可以打折,但实则学费水涨船高,加之学员饱和、车辆有限、时间有限,孩子们入学前根本拿不到驾照。再比如,医美行业有不少虚假宣传,每年高考后,都有整形、美容手术失败坑惨准大学生的情形,无论能否维权成功,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估量的。
此外,高考后有自称可以贩卖大学“内部指标”的,有伪造查分网址的,有篡改考生志愿的,有说分数不够花钱可“补录”的,甚至有伪造录取通知书实施诈骗的。警方提示,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提高防范意识,高考招生录取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一律不能相信……遭遇诈骗要立即报警,并将对方的QQ、微信、电话号码、聊天记录等留存提交给警方,以便警方破案。
“后高考经济”消费也是一道考题。首先,需要考生和家长冷静应对,尤其是家长要帮助孩子辨清哪是噱头,树立正确消费观,学会辨别陷阱。其次,需要商家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忽悠,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同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督查力度、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为孩子们提供良好消费环境。(泉州文明网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