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分站来稿 > 泉州市 > 惠安县
惠安螺城:社区治理有力度 居民生活有温度
http://wmf.fjsen.com 2020-12-18 16:03:26 来源:惠安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培源

基层治理是一个时代性课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惠安县螺城镇积极探索切合地区实际的城乡社区治理新路径,社会治理良策迭出,通过“一核”“三治”“四力”为核心的“134”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模式,有效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创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核”驱动 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党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事业的鲜明特征和最大优势。近年来,螺城镇发动党建引领“引擎”,带领各方联动共建、多元共治,推动资源、管理和服务重心全面下移,促进基层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

位于中新社区附近的箭场巷,长期以来各类小商品、服装等店铺林立,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现象严重,加之附近小学上下学期间人群拥挤,影响了周边群众的出行安全,并带来一定的消防隐患。该社区自推行“党员街巷长制”以来,新上任的箭场巷巷长积极走访商家、住户、学生家长等,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提交社区“党员议事会”讨论,最后经镇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投入30万元实施路面“白改黑”,并统一制作店铺招牌、卷帘门。如今走进箭场巷,路面开阔整洁,店铺整齐美观,车辆停放有序,路边的一块空地还建成小公园,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箭场巷的变化只是该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方位铸就“党建引领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螺城镇创新建立以党组织为引领,居民小组长、业委会、物业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党员街巷长制”“党员楼栋长制”,组建党员街巷长队伍184支,党员楼长队伍663支,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每一个楼栋。

同时,螺城镇还着力画好“同心圆”,探索党员居民全域互动模式,组建“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公司”“红色调委会”等党建新阵地,并设立党员示范岗,着力构筑“红色根基”、发挥“红色引领”、培育“红色队伍”,深化推进小区自我管理。

党建引领有力度,社区治理有温度。在天山广场居民小区,“党建引领、邻里相亲、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然成为常态。该小区建立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采取轮值形式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每年开展“文明小区”创建、与你“童”行暑期活动、小区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20多次,参与党员人数300多人次,形成邻里互帮互助良好氛围;探索创新“1+3+N”运行机制,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和业主征求意见会议制度,运用“四民工作法”为居民协调处理邻里纠纷、外墙整治、住房安全等民生相关问题50多条;积极统筹各项资源,打造“党群活动中心”“调解室及邻里恳谈室”“天山广场小区儿童之家”“近邻书屋”等一系列集休闲、奉献、服务于一体的活动场所,让居民足不出小区就能参加党群活动。

“三治”融合 打通社区善治之路

走进螺城镇科山法治公园,目之所及的不仅是满山绿意,还有扑面而来的法治文化氛围: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发展进程及惠安县首届十大最美调解员风采的法治文化长廊,全长2.71公里、悬挂惠安文人亲笔书写的法治格言警句的法治书法慢道,融合依法治国、民法典专题、廉政教育、文明创建等内容的法治宣传栏,以及屹立于惠女广场上的百法墙、法家名人典故浮雕、惠女调解室石刻……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路径,也是基层治理的根本路径。螺城镇以全面普法为依托,倾力打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阵地,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筑牢社区治理法治根基。

建立镇法治文化公园、科山中学宪法主题教育馆和东关社区、梅山村、王孙村等法治文化广场及霞东社区法治小园地、中新花园普法示范商圈等基层民主法治阵地,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活动;推行“一社区(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所有社区(村)均落实挂钩联系律师;依托“互联网+”,实现“一社区(村)一法律顾问”微信服务群全覆盖,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普法宣传落到实处,打通疫情防控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在中新、新霞两个社区建设“智慧街面警务室”,实现在线采集、在线管控、警务前移等多样功能,进一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升为民服务效率。

以德润法,以法养德。在推进社会善治的过程中,螺城镇还充分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净化风气、凝聚人心、预防矛盾、排解民忧的基础作用,一件件正能量事例也接连涌现。

居民庄奕伟在寒冬跳入冰凉的水中勇救落水者,“好媳妇”王亚琼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生病的公公,“百佳文明户”温德成一家不断传承孝老爱亲、好学上进的良好家风……螺城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治理的全过程,紧扣“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的主题,常态化开展乡风文明培育行动;11个社区全部设立道德讲堂、家长学校和未成年人活动基地;组织“最美家庭”“最美妯娌”“厝边好人 身边好事”等正面典型评选活动,有效引领社会风气。

此外,该镇还不断激活社区自治细胞,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大力推广“党员议事”“村民说事”等自治模式,提高群众民主决策参与度;加快居民、业主和社团等自治组织建设,畅通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进一步增强居民“社区共同体”意识,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以法治为要强保障, 以德治为基扬正气,以自治为本增活力……螺城镇积极推动社会善治,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四力”联动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螺城镇南阳路328号的巷子里,经常有人遛狗,狗狗随地大小便,影响城市市容市貌,麻烦尽快处理。”今年7月份,接到群众通过12345便民服务平台转交的来电诉求后,螺城镇党委、政府结合先前市民反映的小区、街道流浪狗追人的问题,把该问题纳入今年创城活动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聘请专业队伍在县城区域内开展常态化整治,使得该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回应民生关切,是基层治理的目标所在和能力体现。螺城镇大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大数据”平台,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平台+N个模块功能”运作模式,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与流动人员、矛盾化解等工作深度融合,建立网格“五联协作”工作模式,实现问题隐患快速传递、及时处置。

今年来,螺城镇加强12345便民服务平台事项办理规范化建设,累计受理群众诉求269件,及时受理率、群众沟通率、按时办结率均达100%。

同时,该镇还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力,推行“全民动员、人员下沉、资源下沉、政策下倾”工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建立联合共管机制,有效破解“力量不强、管理分割、缺乏协作”等难题;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坚持“源头治理、前端管控”,持续推动扫黑除恶线索大摸排大起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整治各类安全生产隐患758处、排除处置房屋安全隐患242处,协助查获涉恶案件20起、查获纵容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3起;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在全镇14个社区(村)建立“社情民意化解室”,在全市首创“个人调解室+律师事务所”基层调解模式,弥补基层社区干部专业知识缺乏、法律服务存在盲区的不足,累计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2件。

通过强化“四力”联动,螺城镇社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惠安乡讯 郑诗怡 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