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三明
三明建宁:从城里“美”到村里
//wmf.fjsen.com  2025-11-21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池先生的“步行圈”

不知不觉扩大了

清晨六点半,家住建宁县青云小区的池西昌换上运动鞋,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同一路线他走了好几年,可如今的心情,却是天差地别。

“以前哪敢这么悠闲?”池西昌说,“原来小区周边到处是垃圾堆,烂菜叶、塑料袋随手扔,刮风的时候,塑料袋能飘到头顶;下雨更糟,脏水顺着路牙子流,走路得盯着脚底下,生怕踩上粘乎乎的污水,一不小心就溅一身。”

环卫工人清理垃圾分类亭

蜕变

始于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全域环境整治

现在出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摆放在路边的分类垃圾桶,以前那种杂乱无章的敞口垃圾池没了踪影。

环卫工人每天早、中、晚,雷打不动做清扫。晨扫7点前全部结束,午扫、晚扫根据季节灵活调整,配合机械清扫+人工巡查的作业模式,让垃圾落地后15分钟内就能被清理干净。

“你看这些小胡同,以前没人管,现在扫得亮堂堂的。”走到一条小巷口前,池先生说,“以前这儿堆着杂物,看起来就很堵,现在不管是主干道还是背街小巷,都能放心走,路面上见不着垃圾,就连烟蒂这种小东西,也不多见。”

以往容易被忽略的小胡同、休闲步道纳入保洁范围,机械清扫率超60%的高效作业,让路面看不到成片垃圾,甚至规定每1000平方米烟蒂不超过4个。

最让池西昌惊喜的是小区附近的公厕。

“以前路过这儿,那股味儿能熏老远,只能绕着走。”现在他路过时,偶尔还会进去洗个手。城区22座公厕都是这样,实行专人管理,走进里面干干净净,没有异味,还有洗手液和绿植。

垃圾清运也变了样。池先生记得,以前小区附近偶尔会堆着垃圾,时间一长,就有臭味。现在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有专用垃圾桶收运,集中处理。

一圈走下来,池先生心情敞亮:“走哪儿都是干干净净的,空气也清新多了,不管是散步还是出门办事,看着舒服,心里也痛快。”

村民在自家小院中采摘辣椒

环卫老班长

新的作业线

“干了8年环卫,没见过城乡环境管理能这么均衡!现在不管是城区主干道,还是乡村小道,都干净得很。”建宁县环卫工人吴春根说。作为环卫工人老班长,吴春根见证了“城乡二元壁垒”被打破的全过程。

吴春根记得,以前城区和乡村环卫是两张皮。城区保洁标准高,但难免有死角,乡村则是垃圾乱堆、转运滞后,部分村落的河道边,曾长期堆积着塑料袋、枯枝败叶。

统一的环卫作业标准让这一局面彻底改变——城乡执行同一套“道路保洁十无十净”“公厕十无五有”标准,环卫工人不仅负责城区一级128.24万平方米、二级57.02万平方米道路保洁,还跨区域支援乡村作业。

去年雨季,濉溪镇部分路段因暴雨冲刷出现淤泥堆积,吴师傅接到智慧环卫系统的调度指令后,与15名工人一起火速前去支援。

“以前,乡村遇到这种情况得等好几天才能清理,现在城乡资源统筹调度,当天就能恢复路面整洁。”吴春根指着车载GPS定位系统介绍。通过智慧平台,14座城乡转运站、所有作业车辆的状态实时可见,5座城区转运站与9座乡村转运站联动,确保垃圾“当日进站、当日转运”。

如今,吴春根等环卫工人的作业线,除了城区清洁总面积128.24万平方米、21座城区公厕,还涉及126.89万平方米乡村道路、127座乡村公厕,他们时常穿梭在城乡之间。

“你看这乡村公厕,和城区一样有保洁员、有绿植,雨污管网也会定期清淤,再也不会出现污水横流的情况。”他说。

建宁县濉溪镇器村改造好的小院

朱爷爷家的院子

还能帮着挣钱

“以前村里鸡圈猪栏乱搭,谁能想到现在靠着这干净庭院还能赚钱!”濉溪镇器村畲族村民朱爷爷家的庭院,靠着庭院种养和文旅体验,月均增收600余元。

“搁以前,谁敢想啊!”朱爷爷说。新变化,始于“美丽庭院+”模式的探索。

村里开展“全域清洁”行动。村干部带着大家一起动手,把村里没人住的破旧危房拆了,闲置的老仓库清了,那些占着公共空间的鸡圈、猪栏一一拆除。村里前前后后共拆除破旧危房3幢、仓库4座、鸡圈4个、猪栏11个,累计清理2600余平方米空地。

“村里干净了,自家也得收拾收拾。”经过改造,朱爷爷的庭院里既种着蔬菜、果树,又搭建了简易鸡棚。

而“化粪为肥”的生态循环模式,既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又收获新鲜蔬果和禽蛋,部分还能卖给游客。

村里还盘活3处闲置农房,建成畲族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簪花体验工坊,朱爷爷农闲时就在工坊里教游客做擂茶,每月能多赚400余元。

村里打造稻虾亲子游乐区、民宿区,配套虾趣长廊、垂钓基地,推出露营、研学等旅游产品。每到周末,城里游客来的就多了。

改变的,不止是朱爷爷家的庭院。自2025年以来,建宁县在5个乡镇推进庭院经济试点项目,共完成336户村民庭院改造工作,涵盖特色种养、特色加工、休闲旅游等。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 付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