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分站来稿 > 泉州市 > 德化县
德化:让城乡更宜居 让生活更美好
http://wmf.fjsen.com 2020-12-01 15:23:34 来源:德化文明网 责任编辑:陈培源

景观小品与公园融为一体。图源:瓷都德化报

走进龙门滩湖心岛,沿休闲步道漫步,除了眼前的山水美景,身旁随处可见应势而造的法治景观,与现有的环岛绿道、自然景观、设施等相融合,赋予公园新的法治文化生命力。

据介绍,该法治公园依托环岛近5公里的休闲步道,以沿线5个休息亭为景观集中设置点,将扫黑除恶、“七五”普法、反邪教、禁毒等内容寓法于景,设计出“和谐龙门”“平安龙门”“源远流长”“鱼跃龙门”及“湖光山色”等5个特色法治文化景观,让群众在休憩、游玩的同时又能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这是德化县创新文化惠民、打造宜居环境的一个缩影。今年,德化县提出“城乡建设提升年”发展思路,即在城区加快推进片区改造、抓好基础设施补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在农村全面推广“一清二整三美化”等,推行农村关爱模式等,打造德化版的“绿野仙踪”。

景观小品扮靓街头

“关爱孩子,健康成长”“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近段时间,在城区主要街道、公共广场、公园景区等地,一批极具艺术观赏性的景观小品、特色公益广告,成为一道道美丽风景,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近年来,为进一步彰显瓷都德化特色,建设宜居城市,德化县采取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的方式,把世界陶瓷之都山、水、石、瓷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之中,一个个风格迥异的街头小品,犹如镶嵌在城市中的一颗颗明珠,把核心区妆点得更绿、更美……

据介绍,这些景观小品主要依托街道灯杆、绿化带、围栏、公园景观等基础设施,将价值观、公民道德、尊老爱幼、提倡节俭等方面的内容,用雕塑、展板、灯箱、走廊、电子显示屏、公共绿地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加以诠释,在“润物细无声”中,唤醒人们的文明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人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行。

手绘景观点缀乡村道路。图源:瓷都德化报

“城市街头小品虽然都不大,但作用却不小。每一处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也能够提升城市品味,增添文化气息。今后,我们还将在城区增加更多更有特色的街头小品,把德化县打造成真正的园林城市。”县城市管理局园林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经常在龙湖公园里散步的张大爷对此也深有感触:“每天在公园里散步锻炼,处处可见公益广告,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而且传递着不同的内容,正能量十足,对大人、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记者从县城市管理局获悉,今年德化县计划投资15.91万元,在县城区内增设进城大道丁溪桥至法院路段和西门车站至维也纳酒店路段,设置26块落地式公益广告牌,同时,为增加公益广告篇幅氛围,德化县将新增设192支灯杆公益广告的宣传展示,预计到年底即可全面完工,并与市民见面。

绿水青山“俏”起来

走出城区,走进农村,同样是满眼景致。

从县道349线转入雷峰镇朱紫村,村主干道上,竹制篱笆延伸在道路路两边,篱笆下是一丛丛开着小花的灌木;刚建成不久的原木色文化长廊,成为村民休憩好去处,与之一路之隔就是家风家训名人园地;放眼望去是刚收成暂时放空的大片田野,舒展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这样的美景得益于朱紫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据朱紫村村委会主任林振灿介绍,在环境整治前,几乎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用布或网围一个简易的鸡棚、鸭圈喂养鸡鸭,布或网破了烂在地里,形成卫生死角,又脏又臭。

朱紫村将废旧的祖厝修建成家风家训馆图源:瓷都德化报

去年,朱紫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步就是环境整治。先由村“两委”成员分别深入村民家中,解释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说服村民们落实门前屋后“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美化),并圈养家畜、远离村庄深埋病死家畜等,并在村醒目位置设置卫生评比“红黑榜”,激发群众户户讲卫生、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朱紫村,大到行人来来往往的主干道,小到僻静的羊肠过道以及家门口的边边角角,村里村外的陈年垃圾、生活垃圾都被及时清运,街道和庭院也清扫得干干净净。

“卫生大扫除”让老百姓告别脏乱差,村容村貌的改善更是为全村的整洁环境加分不少。一年来,朱紫村对沿街的10栋房屋统一采用“戴云山筑”风格,进行房屋立面改造;结合旧村复垦、“两违”清理等工作,推进村内危旧房屋治理,拆除临时搭盖;完成自来水、路灯安装,新建文化公园、沿溪步道等,使古村“旧貌”复“新颜”。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成为参观者络绎不绝的“明星村”。

潘祠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图源:瓷都德化报

走进潘祠村,宁静的村庄,宽敞整洁的道路,白墙灰瓦燕尾脊式的房屋,远处青山重重,近处绿水潺潺,处处美景,如诗如画。自2018年被确定为泉州市乡村振兴示范点,潘祠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从还原生态、文化植入、景观再造入手,先后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整治,对村中心区域进行景观改造,修建漫水坝、景观亭、游步道、水车坊和打造罗浪音乐主题公园等,逐步形成主题明确,有内涵、有山、有水、有乡愁的美丽乡村。

潘祠村成为亲子游玩的好去处图源:瓷都德化报

地理位置与潘祠村一脉相承的李溪村,在旅游项目的打造上也与潘祠村相承接、相配套。行走在李溪村临溪步道,一路水景相依、绿树环绕、竹影婆娑,移步换景,让人仿佛“在画中走”。李溪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华焱介绍,该临溪步道今年10月份建好,连接潘祠—李溪,全长5公里多,把散落山中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存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们在登山健身的同时可以感受青山绿水与历史文化的魅力。每逢周末、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游客驱车到此吸清吐浊。去年,潘祠—李溪乡村旅游线路被授予泉州市特色旅游风景道。

内外兼修提升品质

连日来,在科技园区片区改造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紧张作业,现场一派忙碌景象。据了解,该项目是德化县旧区整改项目之一,沿线涉及道路总长2.5公里,由县城市管理局负责道路“白改黑”建设,并将沿线电力、通信管线下地和夜景照明等市政设施改造提升。项目于8月22日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电力缆化下地、给排水、污水、路灯照明管线建设,正在进行道路结构层施工,下一步将进行沥青面层施工。预计12月份可全部完工。

在德化旅游集散中心西侧的市政道路工程现场,钻井机轰鸣声不断,工程车进进出出运送土方……记者了解到,该道路北起瓷都大道,与南三环相交,全长400米,宽度30米,双向6车道,于今年10月份动工建设,目前正进行土石方开挖及桥梁桩基施工,预计2021年底可完工投入使用后,届时将形成道路闭环,提高道路畅通水平。

城区道路改造提升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近5年来,德化县累计新增道路里程约70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240公里,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基本实现沥青化,城区道路硬化率达98.8%。

除了对道路进行提级改造,德化县的污水纳管改造也在紧张进行中。近日,在英山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的溪边,施工人员正在清理河道、铺设水管。据现场负责人苏振宇介绍,原先该村的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溪里,经丁溪流入浐溪,严重影响浐溪水质。今年3月份,县城市管理局开始将城区污水主管道延伸至英山村洋田片区,进一步拓展污水收集面,减小污水直排河流现象。“该工程全长9.5公里,目前已完成管网铺设7.5公里。预计年底可完工并投入使用。”苏振宇说。

实施城乡污水管网改造及污水收集管网工程是城市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2003年以来,德化县按照污水配套管网与“污水厂同步适当超前”原则,投入2.1亿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88公里,城区污水管网总长达207公里,管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建成区。其中,今年计划投资3700万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3.8公里,现已完成29.5公里。

德化县污水处理厂,每日可处理污水6万吨图源:瓷都德化报

在完善纳污管网改造的同时,德化县也在不断提升污水厂处理水平和规模。记者从县城市管理局了解到,从2007年起,德化县分三期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提级扩容,已于去年12月份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6万吨,尾水处理从一级B提升至一级A,污泥处理从含水率80%降至含水率60%。(林婉清 通讯员 赖荣斌 郭仙仙 苏巧虹)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