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如今,翻开漳州龙文区干部的“民情日记”,字里行间早已不是“问题记录”的单一维度——从特殊群体关怀到群众难题化解,再到打造暖“新”食堂,一个个鲜活实践,让社会治理从“短期解困”迈向“长效赋能”,书写着从“回应诉求”到“创造幸福”的深化篇章。
纾解心结
“爱心妈妈”戴艺敏与困境儿童依依的故事,始于“以爱传爱”的初心。
作为妇联干部,在结对关爱困境儿童之初,她便想着带家中孩子一起践行公益,而见到腼腆害羞、却主动亲近她带来的孩子的依依,戴艺敏更坚定了这份选择:“既能帮到孩子,也能让我的孩子学会共情他人,太有意义了。”
结对一年多,戴艺敏的“民情日记”详尽记录着帮扶点滴:依依抵触语文课,戴艺敏既请托老师优化校内引导,又为依依争取公益夏令营名额,鼓励孩子多参与活动缓解焦虑;依依奶奶不知如何解释“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戴艺敏迅速联系妇联公益心理咨询师并陪同祖孙俩咨询,帮奶奶学会“不回避”沟通……字里行间满是关爱痕迹,也藏着孩子从腼腆到开朗的成长密码。
一年过去了,依依的变化令人欣慰:从最初躲在奶奶身后怯生生张望,到如今主动让戴艺敏牵手、愿意跟她出门玩耍,眼神里也多了自信。戴艺敏的温情帮扶,不仅温暖了依依的成长路,也成为龙文区“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工作中动人的一笔。
打通堵点
“老人的‘出行难’,就是我们的‘心头事’。”龙文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林俊铭的“民情日记”,记载着一则满足社区老人小心愿的故事。
今年5月,林俊铭在融景社区调研时看到揪心一幕——社区养老服务站前,一条约10米长的通道因下雨变得泥泞不堪,几位老人小心翼翼地挪步通过,而一位坐轮椅的老人因担心车轮陷泥,只能放弃前往服务站。
修路涉及物业管辖范围,因资金不足,迟迟未能施工。林俊铭提出“道路拓宽+硬底化铺装”的改造建议,并召集社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及居民代表召开协调会,明确由社区筹措资金购买物料、物业公司抽调工人施工。
仅5天时间,道路就完成了改造,林俊铭“民情日记”里补充的“成效记录”格外醒目:“养老服务站日均接待量增长30%,雨天到访率恢复80%。”回访时,一位大爷激动地说:“以前走这条路提心吊胆,现在闭着眼都能走稳当。”道路条件的改善,打通了老人享受服务的“最后一米”。
回应需求
“能就近享受到两荤一素一汤的美味饭菜,真是太好了!”日前,在蓝田街道龙兴暖“新”社区食堂里,顺丰快递小哥陈大顺端着冒热气的午餐,一脸笑意。“以前为赶时间常啃面包,现在食堂离快递站点不到50米,太方便了!”
“新就业群体工作节奏快、时间不规律,常常面临‘热饭难寻、歇脚无处’的问题。”龙文区委社工部干部的“民情日记”,曾记下不少类似困扰。
经多番调研,今年6月,龙文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蓝田街道党工委,打造全市首个暖“新”食堂后,又在新就业群体高频活动区新增3家食堂,做到营业时间超长“待机”。不仅如此,食堂还与饿了么、美团等站点合作,推出固定饭票核销模式,节约结餐时间,精准解决新就业群体的痛点问题。
暖“新”食堂还配备了充电线、饮水机、医药箱等物资。时常可以看到刚送完单的外卖员在食堂休息、给手机充电。
从“50米享热饭”到“温馨港湾”,暖“新”食堂让像陈大顺这样的新就业群体,在奔波里多了份踏实的暖意。
以温情纾解心结、以担当打通堵点、以贴心回应需求……漳州龙文区“民情日记”的升级之路,始终围着群众需求转、跟着民生福祉走。温度满满的“民情日记”,早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正解锁更多“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幸福答案,让龙文的民生底色更为鲜亮。(漳州文明网 漳州融媒 郑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