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地方巡礼 > 泉州 > 德化县
德化县推广“祠堂+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http://wmf.fjsen.com 2020-07-02 16:41:52 来源:德化文明网 责任编辑:康金山

桂阳乡“荣华堂”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的休闲好去处。资料图

祠堂变身文化小礼堂25座,变身家风家训馆63座,改建成接待中心57个,定点为爱心食堂32个……近年来,德化县积极探索拓展辖区内300多座祠堂功能,助力倡导乡风文明、促进农

村和谐,变祀祖场所为传承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以及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场所,让传统宗祠散发出新的魅力。

文化聚民 化身文化活动场所

每逢重大节庆,乡村的各大宗祠都会举办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春节庆祝活动、元宵添灯活动、重阳敬老活动等。极具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在与“祠堂+文化”的理念相结合后,增添及丰富了活动的内涵,成为村民读书看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走进桂阳乡桂阳村一祠堂,传统的木质结构,显得古色古香,大堂上的“荣华堂”几个大字格外显眼,许多当地书法家的楹联挂满厅堂,10多位老人坐在书架边聚精会神地读书、看报。“我们没事时就会到这里来看书、看报,大家聚在一起很开心。”光顾这个祠堂“书屋”的老人说道。

祠堂里的族谱记载,荣华堂建于1325年,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2014年,村里响应上级号召,筹集了几万元进行修缮,才将祠堂改造成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学习知识和了解国内外时事的好地方。

同样地,在国宝乡佛岭村以龙楼堂为依托,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游客服务、景区推介、商品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海丝文化交流中心,通过交流联谊、文艺表演、学生实践、民俗表演、景区考察等活动,先后接待乡贤、游客咨询10万多人次。

宗祠大厅化身堂家风家训讲堂。林杰 摄

龙楼堂祠宇由国宝叶氏八世祖义五公建于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2018年国宝乡政府出资对其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改造,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为弘扬乡风文明的文化中心。目前,龙楼堂设有“一纸一书一馆一故事”,“一纸”即以传统工艺展示为主体的剪刻纸工作室,工作室内以龙楼书屋、叶氏家风家训馆及国宝乡“身边故事共同铭记”。

国宝乡政府负责人表示,老祠堂化身文化活动场所,赋予其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使旧祠堂换新颜、聚人气、畅新风,极大发挥了宗祠在乡风治理中的正面作用。

杨梅乡 诵读家训,传承家风。资料图

文化悦民 化身家风家训馆

“崇孝道、睦宗族、重教养、齐家政、正礼节、务读书、明德性、谨言语、慎交游、处世事……”走进杨梅乡宗祠大龙堂,醒目的林氏家风家训映入眼帘。如今,这个昔日祭祀祖宗的旧祠堂已经成为一个移风易俗的新阵地。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杨梅乡云溪村、上云村村民们都会齐聚在大龙堂,开展诵读家训活动,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良好的家风,让杨梅这偏远乡村代代相传耕读科举的人文之风。这里文化名人、典故传说众多,历代从七品以上职官超过18人,职位最高者达兵部尚书,林氏“一门九进士”“德行扬挥”等久久传颂。

杨梅乡政府负责人介绍,大龙堂已连续举办两届民俗文化节,开展传承剪纸艺术、狮灯表演、三通鼓等乡土文化以及“传承家风、践行家训”廉政主题诵读会和剪纸“刻廉”表演等,大力弘扬孝道、勤学、勤俭、感恩的优良传统。

在德化,还有不少古祠堂被打造成家风家训馆,如盖德镇有济村的吴氏宗祠、龙浔镇龙井社区的苏氏宗祠、浔中镇祖厝村的曾氏宗祠等。相关负责人表示,老祠堂里增设家风家训馆,发挥新功用,有利于家族团结,将家族好传统传承下去。此外,这些增加了新功能的祠堂,还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和廉洁文化示范点。

盖德镇有济村家风家训馆。林杰 摄

文化惠民 化身移风易俗阵地

“祠堂变学堂”是盖德镇有济村开展移风易俗的一个亮点。前些年,发动群众将各家祖宗牌位请出吴家祠堂,并利用祠堂根植群众的优势,盘活闲置场所,于2012年装修改造祖厝后正式成立“学堂”。几年来,该“学堂”为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信息沟通、调解矛盾纠纷提供了阵地,成为有济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前沿阵地。

当前,有济村以吴家祠堂为阵地建设爱心厨房,每月2次免费为老人提供爱心午餐,不定期邀请业余讲师团讲知识、讲政策、讲养生,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新风尚。

“过去,乡镇、村等基层地区,开展移风易俗的场所比较有限,群众参与的平台渠道受阻,借助祠堂‘变身’,能够有效增加农村地区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阵地,满足群众实际需要。”盖德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在德化,祖厝祠堂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在群众面前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这个阵地,成为移风易俗队伍中的一员,简办或不办婚丧喜庆事,已经逐渐成为村民的共识,用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新风尚。(德化文明网整理)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