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泉州市委文明办始终强化使命担当、主动创新作为,坚持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把调研和检视中查找的问题和形成对策,贯穿到主题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工作之中,着力破解群众关切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解决城市公园生活噪声扰民问题
生活噪声管控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指标之一。近日,泉州市委文明办主题教育调研组再次走访夜间“高音喇叭”不断的市区刺桐公园时,了解到自实施“噪声监控智能工程”以来,噪声产生者得到了很好的约束,公园呈现出一派文明祥和的景象。这正是泉州市委文明办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始终坚持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际行动中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此前调研组在丰泽区调研时,得知泉州市区公园KTV、广场舞噪声扰民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尤其以刺桐公园为甚。对于处理此类噪声扰民问题,有市民提出“声音多大才算是扰民?”“执法者如何取证、处罚才能确保依法行政?”等问题。
为解决刺桐公园生活噪声扰民问题,有关部门合力形成督促机制。一是在公园内实施“噪声监控智能工程”,对公园卡拉ok和广场舞进行监控,噪声超过规定标准的进行提醒。二是落实执法主体,在“刺桐公园噪声监控智能工程”完工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主动介入园内生活噪声扰民问题,依法进行处理。三是加强公园场所管理,出台治理噪声产生者的具体措施,实施“游园黑名单”制度,招募“文明引导志愿者”等方式,通过刚性约束和柔性劝导维护好公园应有的环境氛围。
破解移风易俗工作重难点问题
泉州是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之一,此项工作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文明风气、事关减轻群众负担。调研组在认真分析移风易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其中一个难以破解的普遍性问题,就是移风易俗工作宣传不到位、“知晓率”偏低的问题。工作人员介绍,在开展全市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三率”(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电话调查中,结果是“支持率”“满意率”均达95%以上,而“知晓率”仅在55%至70%之间,原因是“与宣传人员认识偏差、宣传方式与力度都很大关系。”
为解决移风易俗工作“知晓率”不高问题,泉州市委文明办协调有关部门创新宣传形式。一是在泉州广播电台904频道开展18期移风易俗“闽南四句”征集活动;东南网、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各地媒体加强了移风易俗宣传力度,突出立法工作宣传。二是制作完成全市移风易俗工作典型案例汇编读本和专题片样书、样片适时传播。三是各地正在开展以移风易俗村(居)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入户宣传,市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推进行了指导,每周跟进各地开展工作情况。截至12月5日,全市移风易俗知晓率提升至75.5%,增幅24.7个百分点。
推进文明单位参与文明城市创建
各级文明单位是各行各业文明创建的先进代表,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各种优势。市委文明办按照主题教育要求,不断深化完善文明单位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丰富泉州城市的“文明细胞”。但在过去的工作中,有的文明单位重在评时、轻在平时,把眼睛盯在文明单位的“牌匾”上,忽略社会责任的履行,没有发挥文明单位的应有作用。
泉州市委文明办从推进“厕所革命”入手,把改善城市公厕环境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工作,联合市城市管理局发动文明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一是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文明单位把对公众提供内部厕所工作作为积极履行文明单位社会责任的重要工作,单位安保人员对有需求的群众做好引导工作,市城市管理部门督促指导环卫部门在适当位置设置标示牌和路线示意图。二是发挥文明单位资源优势,精心设计宣传标语,有效利用单位电子屏、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刊载“八不行为规范”“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创城氛围。三是倡导各级文明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好提升文明素质、完善城市设施、创建法治社会、倡导社会诚信的主力军作用。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2018年11月,泉州晋江被确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2019年3月,《泉州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确石狮市祥芝镇、惠安县崇武镇、永春县五里街镇、德化县龙浔镇为市级试点。今天10月,中央扩大全国试点,晋江市、石狮市、德化县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泉州市委文明办按照主题教育要求,定期组织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截至目前,晋江市所辖各镇(街道)及石狮市祥芝镇、惠安县崇武镇、永春县五里街镇、德化县已分别成立镇(村或社区)文明实践所(站)工作领导小组。全市有25个镇(街道)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451个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设置、社会布点”和“以所带站、以站联点”的实践框架基本形成。二是广泛开展活动。各试点县(市)分别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或县长任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和各类志愿服务分队,各试点镇(街)分别成立镇(村或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大队)。目前全市注册团队7520个,发起项目64190个,注册志愿者1120368人,占全省四分之一。三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各地以县级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文明实践所、村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对各类阵地、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初步实现“群众聚集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覆盖到哪里”。(本网记者 林杰 通讯员 程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