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茶文化,助力梅占茶焕发新机 ——记福建农林大安溪茶学院学子三下乡活动
http://wmf.fjsen.com 2019-08-07 15:27:58 来源:文明风

图为实践队队员听取梅占命名来历 张乾鑫 摄

文明风8月5日讯(通讯员 岳靓 林慧凌 王梦溪)为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暑期“三下乡”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的通知要求,8月3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专项活动社会实践队——“茶园心之助”社会实践队,来到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安溪县名茶山”银瓶山,开展梅占茶文化元素发掘与采集实践活动。

此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茶园心之助”三下乡活动是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三下乡项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历史文化遗产时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的讲话精神,对梅占茶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实地调研。

在安溪县芦田镇三洋村梅山岩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福丁先生的带领下,“茶园心之助”实践队队员们前往位于梅占茶发源地——银瓶山脚下的宝峰岩。杨福丁向队员们介绍宝峰岩的历史文化:大约六百多年前,三洋村杨氏族人想要离开三洋村,寻求新的生活。按习俗,在离开前要前往银瓶山顶拜山神。在山顶完成仪式后返回的途中,遇到两名仙人在山路边下棋。仙人见状就劝其留下,告知杨氏族人,不要离开三洋村,应继续在三洋村继续生活下去。而如今所看到的宝峰岩则是杨氏家族为感谢两位仙人,重新进行翻修。在每年开茶前,三洋村的杨氏族人必定来宝峰岩向仙人祭拜,祈求仙人保佑,开茶顺利。

随后,“茶园心之助”实践队队员在高水练老师带领下,一起深入银瓶山上梅占老茶园进行调研。听当地茶农介绍道:如今三洋村的梅占茶多制为红茶、乌龙茶。制成红茶的,青茶多采芽头,芽头极为肥厚,一万零八个芽头可制为一斤。但是,当地茶农为了梅占茶树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上开发梅占茶树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维持良好生态环境,坚持夏季不采茶(防止茶树养分过度消耗),改为秋季采茶,旨在提高茶叶品质。队员向杨福丁理事长询问“梅占”名称的来历时,杨福丁先生热情地向队员们讲述道:相传,嘉庆年间,三洋村村民在田中做活。有位老人向他托钵,村民慷慨赠与。老人赠苗三株,将其中种植在“玉树厝”旁,经过精心的育作,茶树长得非常繁茂。取其叶,采制成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后来三洋村的一位举人,看其开花似腊梅,仰面偶见门上有“梅占百花魁”联句,就取“梅占”之名。由于梅占茶具有优良的品质、特殊的香气得到茶人的广泛认可,逐渐传至武夷山、台湾等地种植。

经过一线面对面探访和信息采集,调研结束后,“茶园心之助”实践队队员们回到梅山岩茶叶专业合作社,听取了理事长讲述了合作社的发展历史。2016年前,铁观音市场的蓬勃发展,三洋村大多数农户挖“梅”植新,大规模种植铁观音。现在,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三洋村人重新认识到梅占种质资源的特异性和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于2016年成立眉山岩茶叶专业合作社,旨在助力梅占加工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让三洋梅占茶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实践队队员听了杨福丁理事长的介绍后,吸取三洋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采纳合作社社员意见,结合高水练副教授、苏兴茂老茶人、研究生罗博仁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管理技术”、“茶叶加工规程”及“茶叶品牌营销”的理论,融合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用现代网络技术为梅占茶设计了款式新颖、富有内涵的新包装。

“茶园心之助”实践队队员通过实践调研和采集元素,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化创意,推陈出新,将银瓶山沉睡的梅占茶文化唤醒,以文化振兴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乡村文化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梅山岩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三洋村人积极主动抓住茶文化与物质文明相结合这个扶手的见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梅占文化”这棵参天大树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茶园心之助”实践队成员力求用调研所获得的资料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让文化铸魂、物质塑型,脚踏实地助力当地茶农的经济发展。“茶园心之助”实践队队员为三洋村梅占茶茶叶包装的设计初稿得到了理事长和合作社社员的充分肯定,同时茶园生态改良方案设计也正在进行中。(安溪茶学院 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