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历史文脉 守护质朴乡情——闽清多措并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http://wmf.fjsen.com 2019-06-26 18:01:35 来源:文明风

航拍宏琳厝    闽清文明办供图

文明风6月26日讯  气势恢宏的古厝、意蕴悠长的摩崖石刻、设计精妙的古桥……在闽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孕育了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近年来,闽清县扎实推进文保工作,保护好文物古迹,并合理创新利用,让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修旧如旧 灾后文保遇新契机。宏琳厝始建于18世纪末,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是我国最大的单栋建筑古民居。厝内纵横有序,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然而,2016年“7·9”特大洪灾造成宏琳厝整体建筑严重损毁。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前期清淤和止损工作,对部分倾斜的墙体、木构架先行进行支撑,进行了高效保护性抢救工作。为尽可能还原宏琳厝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在修复过程中,始终以“修旧还旧”为原则,尽量做到“材料不变、工艺不变”。比如,修缮屋檐扎口时,采用了宏琳厝过去建设使用的老工艺,用贝壳烧制的灰加乌烟等材料调制扎口,在新建外墙墙体中,依然保留着过去“外小内大”的窗户结构。历经近3年的修缮,古厝已完成90%“重生”进度,远观恢弘,近看精妙,处处显露匠心。

“2016年的洪灾给我县文保带来重创,但也为文保工作带来了新契机。”闽清县博物馆馆长林跃先介绍,灾后,县博物馆全员出动到各乡镇查看文物古迹受灾情况,并向村民宣传文保重要性。近年来,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指导下,闽清县对朱厝汉闽越王庙、芝田宫、合龙桥等进行了抢救性修复。

民间参与 留住根脉传承记忆。在闽清,古厝的保护不仅具有保存历史、保存乡村文脉的公共价值,对于当地村民而言,这些古厝也是家族根脉与旧时生活记忆的载体。

位于坂东镇坂西村的学龙厝、梅溪镇樟洋村的文昌宫在“7·9”洪灾中受到损毁或在风雨中日渐破败,出现了不少“拆掉盖新房”的声音。但不少村民作为保留古厝原有面貌的有力支持者,表示保住这座老房子,就是保住自己的“根”,留存住记忆,也是对历史价值的保护。本地村民和乡贤自发集资,修复学龙厝和文昌宫,每逢传统节日,学龙厝祭祖仪式热闹十足。文昌宫延续了早期文教场所功能,作为当地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对外开放,成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在寒暑假读书的好去处。

在闽清,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且登记在册的民间古厝有200多间,文物保护不仅是政府的工作,更需要来自民间的支持。为此,闽清县文体旅局、县博物馆鼓励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指导民众运用地方材料,采取传统营造技术进行修复保护,恢复古建筑历史特色。近年来,民间参与保护的古厝包括贵才厝、可霖厝、娘寨、山墩古寨等。

活化利用 发挥文物古迹价值。文保工作应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要让文物活起来。”林跃先说,保护文物不应当“雪藏”文物使之变为“死物”,而应当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发挥其价值。为此,闽清县积极引进高校、文创团队等力量为古厝保护与合理利用注入新活力。

今年寒假,清华大学在闽清县的乡村振兴实践队选址樟洋村宝荫厝,作为“清华大学—闽清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建设地,为宝荫厝定制改造方案。“我们计划在宝荫厝打造传统建筑和农业教育空间,为‘抛荒’的古厝注入‘教育振兴’的新功能,同时也将此作为高校资源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平台。”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工作室相关负责人韩昊庆说。

在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和来自台湾的文创团队也为老街区积聚人气做出了努力。台湾泰可文创公司为街区修缮改造过程拍摄纪录片、挖掘街区老故事、并策划街区主题活动等。街区内设立“闽清县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引进台湾文创设计企业参与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老街巷的保护、建设、运营等。这些文创团队将闽清县本土传统与台湾经验相结合,对于老街区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很多新颖且颇具启发的建议。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