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非遗传承 绽放南靖土楼魅力
http://wmf.fjsen.com 2019-04-16 17:21:42 来源:文明风

【保护】发掘抢救整理让非遗可以承存

随着客家人到南靖开垦扎根,客家山歌也就在这片土地流传下来,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是田螺坑人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南靖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宣传南靖、宣传土楼,推动南靖县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为发掘、抢救、保护田螺坑客家山歌,丰富土楼旅游文化内涵,南靖县文体旅局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在县老年大学、县音乐家协会的支持下,创建了以保护传承为主要功能的田螺坑客家山歌传习所,开展宣传展演,振兴客家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新路。

【传承】创建平台载体让非遗可看可学

4月10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螺坑客家山歌传习所在南靖县老年大学揭牌,县人大副主任叶国富、县文体旅局局长张文章参加揭牌仪式,并现场观看田螺坑土楼客家山歌表演。

南靖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刘雪华表示,将传习所建设在老年大学,可以更好的将传习和教学相融合,结合舞蹈,用表演形式进行传承;并适时开展田螺坑客家山歌讲座、编撰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词曲谱等。一批客家山歌传承人也为此不懈努力,代表人物有黄庭芳等人。

黄庭芳1948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田螺坑。他对山歌无比热爱,至今整理改编了170多首山歌。他结合山歌曲谱,填上朗朗上口的新词,让山歌适应时代的需要。2008年被确定为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聚合多方力量让“非遗”传承焕发活力

“非遗”的传承发展,被人们所广为熟知,需要聚合全社会力量。南靖县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聚合社会力量,通过“非遗”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融合,让“非遗”项目更多地融入文化旅游、融入生活,让“非遗”传承更具生机。。同时,结合乡村少年宫建设,让“非遗”走进校园,开设举办“非遗”讲座和学习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互动体验,喜爱“非遗”、传承“非遗”。

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南靖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大对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力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保护非遗,南靖大有可为。南靖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5个,其中国家级1个(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省级3个(田螺坑客家山歌、南靖竹马戏、四平锣鼓乐)、市级7个(歌仔戏芗剧、南靖提线木偶戏、土楼闽南山歌、火梨花制作技艺、丰田竹竿舞、瑞猴戏金狮、九月半埔习俗)、县级24个。现有传承人34名,其中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7名、县级传承人21名。

把正在消失的想办法保留住,把已经消失的全力挽救回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这是南靖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南靖县文明办 南靖县非遗中心)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