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县“红绿交映”推动革命老区发展 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http://wmf.fjsen.com 2019-04-16 16:31:46 来源:文明风

文明风4月16日讯  四月的福建平和县长乐乡春意盎然,在长乐乡“古榕公园”的大榕树下,长乐客家山歌队队长罗燕军和10余名队友一起,身穿红军服装,正在表演《当兵就要当红军》的山歌节目,博得围观游客阵阵喝彩。

平和县长乐乡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重点老区乡。1928年3月8日,在此爆发的“平和暴动”,揭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第一幕”、打响了“八闽革命第一枪”。近年来,长乐乡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红色旅游、休闲农业“两大主题”, 打造“八闽第一枪”品牌,让“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革命老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红色文化是振兴“密码”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乐乡是一个经济欠发达乡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全乡有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956人,贫困人口占比较高。”长乐乡党委书记涂来顺介绍说。革命老区如何发展?依托什么进行撬动?长乐乡党员干部进行了认真的思索。“老区革命遗址众多,它们像珍珠般散落在这片红土地上。修缮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扎根长乐18年的长乐乡乡长陈鹏举,对长乐这片红土地充满感情。

“一点一点整,一处一处修!”面对年久失修的革命遗址,长乐乡党委、政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重新修缮了平和暴动纪念馆、陈彩芹故居、南委电台旧址、罗明办公旧址、平和县革委会旧址、赤卫队指挥部等。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美化亮化,做到修缮一处,美化一处,让那些独具特色的红色遗址串点成线。平和县委组织部还在此创办了全省首家“红军党校”,为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平台。

“革命遗址的修缮,红色旅游的开发,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瞻仰参观学习。去年,最忙时一天接待七个团。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最远的来自新疆木垒县。”罗燕军不仅是客家山歌队队长,还是平和暴动纪念馆讲解员,他说:“游人增多了,虽说比较忙,但作为革命后代,将努力讲好先辈们的故事,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红色资源的盘活,游客的增多,带动了长乐乡第三产业的发展。红军驿站、古榕饭店、古榕商铺等一家家住宿、餐饮、土特产商店陆续开张,群众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展,生活蒸蒸日上。村民曾凡见是红军驿站的老板,之前在广东打工30年。得知家乡正开发红色旅游,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驿站,经营起住宿餐饮业。“驿站共4层、24间客房,可同时接待200人用餐。我们还备有200多套红军服,租给需要体验的游客。”

长乐乡党委副书记林明达说道:“当前,我们正在打造‘一廊四区八节点’的生态安全水系项目,该项目穿越长乐乡全境,在10多公里的梅潭河沿岸深度融入红色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等特色,将红色景观与生态观光巧妙融合。”

生态文明成脱贫“靠山”

“以前拼命打工都吃不好,现在生活可有奔头了。”年近六旬的建南村村民罗景裕这话不无道理。如今,长乐乡党委、政府“精准把脉”,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将越来越多的长乐人“引回家”。老罗不再外出打工,农忙时管理蜜柚,农闲时钓钓鱼,有时一天能钓到几十斤野生鲤鱼,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春日的午后,漫步梅潭河畔,水波荡漾,清澈见底,长长栈道沿着溪流蜿蜒至山林深处,古榕、古桥点缀岸边,鸭子、水牛漫步溪畔,长乐乡幽静、舒适的生活画面,让诸多游客流连忘返。

长乐乡的绿色生态,不仅像一个巨大的“绿肺”,给老百姓“吐纳”最新鲜的空气,提供充足的“营养”,还像一个“聚宝盆”,老百姓“靠山吃山”,发展林下经济,闯出一片新天地。

广福生态农业观光园负责人陈金养表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文章,不砍树照样能致富。他们在千亩松树林下种植了“仙草”铁皮石斛、金银花、牛大力、百香果等,五年后每亩地每年有2000多元的利润。

“仙草”铁皮石斛的畅销只是长乐乡将生态“绿地”转化为百姓“红利”的一个缩影。在乐北村,160亩的巴戟天基地套种铁皮石斛;在建南村,175亩的辣木基地套种丹参;在乐北、秀山村,200亩的天然林建立红菇种植基地……

近年来,长乐乡根据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今年,长乐乡计划再投入400万元,整合145亩印度辣木种植观光园、160亩巴戟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270亩牛大力产业园三大中药材林下经济产业区,结合生态养生、旅游观光,打造闽粤边区生态农业观光园示范基地。

在长乐乡,一则则“红色的故事”在静静诉说,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正遍地开花。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绿色发展,正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注入新动能。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