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彩灯文化节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风4月16日讯 再现乡愁记忆、挖掘历史文化,聆听四季声音、感受自然物语……在实施乡村振兴进程中,龙海市很多乡村以独特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等乡村文化元素,不断培厚文明生态沃土,留住乡村美乡愁浓,让乡村振兴有“根”更有“魂”——
“农旅结合”焕发乡村新活力
走进位于龙海双第农场的鹭凯生态农庄,远处是山,近处有水,到处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然而,令游客们没想到的是,这里曾经到处是脏乱的鸭棚,黑臭的池水,泥泞难行的土路,漫山的桉树和成堆的建筑垃圾。
“如今成片的桉树被改成桃李、桑葚及各种阔叶树种,脏乱的鸭棚也被改造成了田间休闲活动场所。”鹭凯生态农庄总经理张松勇告诉记者,农庄本着“环保、永续、修复性建设”的理念,没有大面积地开垦,只对影响生态的植物进行改良,并把废旧的鸭棚、猪圈改造成乡村旅游配套项目。
此前,流经庄园的溪水又脏又臭,随着“河长制”的开展,生态水系得到有效治理。如今河道的水干净了,鱼虾又多了起来,村民们记忆中水清见底的场景再现。水环境的整治提升,也拉动了庄园旅游业发展。“很多人离开农村后就找不到家了,我希望他们来到这里,能找回儿时的绿谷、稻浪、草间堂,能找回一寸宁静快乐的心田。”谈起回乡的初衷,张松勇如是说。
目前,庄园有果园地约500亩,种植菠萝蜜、百香果、芭乐等20余种水果;农田地约200亩,种植草莓及各种时令蔬菜供应园区需求,部分农田采取休耕养地;并建设观赏鱼基地、鱼稻共生基地、农耕体验园、采摘园、农夫集市等。值得一提的是,农园内的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事迹陈列馆,更成为了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两年来,农庄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带动了双第农场的假日经济,也解决了部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野渡·绿波·垂柳”的水乡风景流渡公园
文明乡风缀美水乡入画来
依山傍水,古厝成群。这是一个“看得到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闽南特色美丽乡村,这就是浮宫镇的田头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田头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利用优美的自然水系和闽南古厝群,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拆除废弃房屋、清淤港道河道、硬化村内道路、修缮古厝民居,建成流渡、甘山、田头、岩下四个典型示范点及6.5公里的生态水系,以点串线带面,连接沿途12个自然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看山郁郁葱葱,看水玉带环村。红花绿柳映古厝,小桥流水忆乡愁。”目前,田头村已成为漳州市乃至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闽南古风”式的“田头水乡”让人流连忘返。
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田头村注重传承优良家风和弘扬传统美德,让文明乡风在田头遍地开花,缀美乡村振兴之路。
在流渡口旧址,田头村依托“流渡公”民间传说故事,建成了“野渡·绿波·垂柳”的水乡风景。静立水中的“流渡公”雕塑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其“无私奉献、助人救人”的精神被广为传颂。田头村党委书记郭水发介绍说,美丽乡村建设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大家发扬了流渡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拆迁、宜居环境建设基本上没有赔偿青苗、没有换地。
在田头村,还有一座利用郭氏故居创办的“归田居”,里面不仅陈列着许多有“闽南古早味”的农具、家具,还有记录着田头先人勤劳无私等优秀家风文化的书画、雕塑,充分展示了田头先人的智慧、勤劳与淳朴,更留住了浓浓的“乡愁”气息。2017年,归田居被列为龙海市廉政教育基地,迄今已接待干部群众10万余人次。同时,田头村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开展党建合作并设立田头党校,至今已成功承办了多场廉政宣教活动。2017年7月,福建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漳州市召开,田头村更被列为全漳州市三个现场观摩点之一,广受好评。
在文明乡风的“滋养”下,如今,一幅生态宜居、生活富足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田头村也将继续朝着乡村振兴的大道阔步向前。
海丝古道“新春慢跑”, “打卡”月港古镇点燃健身热情
再拾瑰宝海丝古港续华章
张灯结彩的古街、华丽壮观的庙宇、红瓦白墙的古民居群、静候潮汐的古码头……周末的龙海市海澄镇增添了些许热闹,游客闲庭信步于临江古街,漫步在月港码头木栈道,感受昔日繁华港岸气息。
“月港遗址位于豆巷村,早期村民以贩运豆箍为主,因此得名豆巷。月港运进的番米大部分也是运到这里进行贩卖,因此泉州客商也称月港为米城。”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宗瑞忙着向游客介绍古月港的历史,“每家人家的门口,都挂着一面竹帘子。妇女们只能躲在屋子里,隔着竹帘往外看,而在外面街上的人,却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
“街市大都临着港道,小船可以一直开到店门口。繁盛时期,几乎家家有店面。跟着小伙伴上街买糖吃,琥珀色的麦芽糖人、花花绿绿的面人、蘸上花生碎的麻薯……”海澄镇民俗爱好者林国平告诉记者,港口作为文化、商业碰撞的场所,曾给月港带来空前繁荣。到了清代,由厦门港兴起而代之,昔日繁忙的月港航运商贸逐渐萧条。
近两年来,海澄镇再拾历史瑰宝,重新修缮河川码头、建筑古迹,将月港特色文化资源重整、升级、改造,探索“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其中,豆巷村将月港古镇划分成观音亭、临江古街、月溪两岸、古码头遗址公园四个片区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主要进行传统民居的修缮恢复、旧危房改造、立面改造、景观提升和公共设施配套等建设。
如今,走在古色古香的临江古街上,“竹格子”依次排开在门前,街道两侧的特色小吃香味四溢,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勾起了人们满满的回忆。在港口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上,7个码头遗址整修完毕。游客漫步在沿岸铺设的木栈道,放眼望去,货轮与小船从江面上徐徐经过,似乎能感受到昔日熙熙攘攘的繁华港岸的气息。
在月港船厂内港,拱形的大跨厂房显得格外高大,百米余长的大船模令人惊叹,船厂内各式各样的船舶模型展示着龙海不同时期的造船技艺。59组新旧照片定格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龙海的巨变。市民李西明说,月港船厂一直“活”在孩提记忆中,现在好了,能再看到船厂热闹的景象了。
“刚结束不久的第三届月港文化节,吸引了40多万游客慕名观光。”豆巷村党委书记蔡志杰说,三届月港文化节都在春节期间举办,持续到元宵后结束,主要以彩灯庙会、特色非遗、闽南民俗活动、新旧图片展、全民慢跑等项目展示400年月港的文化底蕴,每年都能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不仅推广了月港海丝文化,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如今,豆巷村正在申报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古月港虽入场稍晚,但风头正劲。这个带着海腥味的古镇正释放出强大的活力,似乎告诉人们这里蕴藏着巨大的想象和可能。(龙海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