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区:除陋习树新风 提升农村居民文明素养
http://wmf.fjsen.com 2019-03-11 10:08:26 来源:厦门文明网

厦门市同安区按照市委“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要求,结合同安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际,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突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形成了具有同安地域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经验。

依托“同安文明卫士”,实施全域创建

厦门市同安区拥有广大的农村腹地,始终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

  “同安文明卫士”电子督查考评平台。

1.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2016年同安区成立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办,出台《同安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设立了“同安文明卫士”电子督查考评平台,建立区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考评机制,在全市率先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实现对镇、街和职能部门的城乡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溪流养护等工作的量化考评,考评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囊括了农村环卫机制、村庄、道路、公厕、溪流等,有力推进城乡市容管理一体化。

2.强化创建日常督查,推动农村环境整体提升。践行全民创建理念,建立了从区创建办、职能部门、镇街、村居到最基层保洁员、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创建督查整改反馈机制,实现了创建督查工作队伍和市民志愿者“双过万”,月均上报、处理城市管理事件长期保持在1.3万件以上,整改率达到98.5%以上,有效提高了创建问题发现、通报、整改、反馈的效率,实现了城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扁平化”。

3.强化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环卫模式。按照“政府购买服务,国企一体化承揽”方式,实施“管干分离”工作新模式,重新组建区属国企同安城建公司负责落实市政设施维护管理、园林绿化维护及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管养。“一把扫帚扫到底”解决了多年来“多把扫把扫来扫去扫不好”的问题,不仅实现了管养一体化,更形成了收集、转运、处理一条龙运行机制,提高了城市管养应急处置效率,落实了城市管养全方位、无死角覆盖。目前,“一把扫帚扫到底”环卫模式已经在同安区6镇2街所有村居实现全覆盖,全面架构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

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居民文明素养

厦门市同安区始终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基调,在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文明创建品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实效,涌现了垵炉村、前格村、军营村等三个全国文明村及一大批省、市、区级文明村镇。

1.“银城文明引力波”影响力日盛。“银城文明引力波”创建对同安区精神文明创建进行统合,倾力打造同安区人民耳熟能详、热心参与的文明创建品牌,充分发挥了品牌的内在凝集力和外向辐射力,引导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迈向新高潮。“银城文明引力波”公益广告宣传按照“抬头可见,举足即观”标准,从城区主次干道、重要节点,不断向村庄、村道、文体小广场推进,建成了859面宣传栏和7块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看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不规范等多个主题宣传示范街,用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城乡全域布局,实现公益广告宣传随时入眼、入脑、入心,营造文明意识自觉外化于行的氛围环境。“银城文明引力波”基层巡讲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化学者深入村居开展文明宣讲,培育文明新风。采用“请进来”、“送下去”等方式积极搭建活动平台,举办了同安区首届和谐邻里节,“和谐邻里节”舞动同安文明来斗阵、文明相约走基层等巡演,深化遵守八不行为规范、垃圾分类减量等主题宣传。如东山社区金婚庆典,为钻石婚和金婚老人重温结婚仪式并举办百寿宴,弘扬了孝道,营造了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垵炉村表彰了好老人、好母亲、好媳妇等身边好人,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同安区志愿服务超市 星火工程”协助村居培育孵化103支志愿服务队组织。

2.志者服务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成立“920·就爱您”志愿服务联盟,63支志愿服务队参与,培训志愿者5万人次,组织“清洁家园”、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展示志愿者形象、凝集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培育的四支“明星”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书香邮差志愿服务队6年募集图书3万册,在边远乡村学校设立26个图书漂流站,受惠学生5万多人次,成为厦门市第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团队,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金秋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积极落实“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开展城乡基层文明巡演,挖掘闽南传统艺术,传播中华美德,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获评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队;同心慈善义工志愿服务队开展助学圆梦、扶危济困等志愿服务,为农村贫困高三学子提供助学金,获省慈善工作先进单位、闽善“双十佳”公益机构称号;厚学慈善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救助,为农村孩子举办传统文化夏令营,开展乡间环保公益活动。2018年,全面实施“同安区志愿服务超市星火工程”,依托“920”志愿服务联盟旗下的42支专业志愿队,与114个村(居)结对共建,协助同安区各村居培育、孵化103支志愿服务队组织,推动志愿服务在乡村生根、发芽。

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厦门市同安区立足区情实际,把移风易俗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扎实深入开展。

1.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同安区委、同安区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一是同安区委书记亲自深入村(居)调研、指导,召开2次区、镇(街)、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各镇(街)党委(党工委)主导并牵头协调、督促,村(居)“两委”和老人协会、青年骨干等具体负责,形成“层层推进、人人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同安区四套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在电视台公开签订《同安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移风易俗承诺书》,接受群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签定承诺书,形成全面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在推进过程中,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工)委、村(居)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坚决履行主体责任。

2.强化综合施策、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同安区委、同安区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规范,强化执行规范标准,强化党组织书记履行主体责任;同安区委宣传部、等5部门联合开展监督执法,强化形成合力。二是加强宣传。制作动漫广泛宣传,各镇街利用微信、宣传车、横幅等方式组织开展全方位宣传,营造家喻户晓氛围。三是抓住“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村居主干、经济富裕人士、青年)刹歪风,抓住“关键日子”(民俗日、丧事等堵陋习,抓住“关键环节”(如厨师经营资质)促规范,并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民俗日不办宴请为重点,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四是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坚持“一村一策”,编辑成《村规民约》手册,做到有章可循。五是整理编辑出版细化到所有村居的《民俗日工作手册》,心中有数。六是普遍成立老人协会或红白理事会,编辑《老人协会或红白理事会汇总表》,发挥独特引导监督作用。

  同安区新民镇禾山社区党员干部到刘塘里村民家中走访宣传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3.强化监督问责、做实做细。一是加强媒体监督。每逢民俗日都安排电视台深入村(居)跟踪拍摄,开设“移风易俗”专栏进行报道,宣传正面典型,曝光负面典型问题。二是加强群众监督。在婚丧喜庆活动或民俗日前一周及当天走村入户进行劝导。三是加强技防监督。采取购买服务方式,聘请影视公司按照民俗日“一本账”逐村用无人机航拍、摄像机拍摄,实时掌握移风易俗落实情况。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创设“文明卫士移风易俗智能管理系统”APP,采取“互联网 ”方式,强化移风易俗申报、报告、检查工作,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简便化、规范化、高效化、精准化,强化职责履行。五是加强监督问责。先后对3个镇4个社区(村),及14名镇(街)、村(居)党员干部进行通报(其中党纪立案1人)、曝光。

4.创新工作方式、营造文明乡风。一是满月宴变成“敬老节”。以“孝传万家”为主题,取代农村满月宴请,起到良好示范带头作用。二是民俗节变成“文化节”。北辰山开闽王民俗节,改以表演本土文艺节目,开展书画笔会等活动来取代民俗日宴请,保留传统非遗活动基础上带头落实“喜事简办”,办成一场文化盛宴。三是民俗日变成“爱心日”。民俗日不宴请省下来的钱捐给慈善事业。四是婚庆礼俗新办简办。民俗日不宴请,婚庆婚俗严格限制宴请人数。五是白事形成“新规矩”。倡导“粗食”一律四菜一汤。六是民俗仪式简化成风。简办“接公头”民俗、非遗日,保留传统民俗,取消了放鞭炮和大办宴席。七是非遗民俗转为乡村大舞台。取消往年的“赛猪王”和宴请,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大舞台”和趣味运动会,民俗文化活动乐得村民们笑逐颜开。

5.移风易俗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率高。一是为群众减支成效明显,节约开支3.52亿多元,社会风气得到净化,社会秩序更趋稳定,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基层组织作用有力增强。二是群众对开展移风易俗知晓率为90.8%,满意率高达99.0%,支持率为98.4%,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表率满意率为99.0%。三是同安区被省纪委列为“做得较好的区”进行全省通报表扬。(厦门文明网综合)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