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有书香添雅韵 莆田市新增3个全国“书香之家”
http://wmf.fjsen.com 2019-03-07 11:46:39 来源:莆田文明网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崇尚阅读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推崇的生活雅趣。互联网时代,在各地依然有许多家庭以书为友,乐享阅读之趣。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最新公布的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推荐评选结果中,莆田三个家庭上榜!这些普通家庭与书结下了怎样的“深厚渊源”呢?记者进行了一番详细了解。

家贫读书报桑梓——记全国“书香之家”王炳祥家庭

“我是从偏僻山区走出的贫困学子,依靠知识改变了命运,深知读书的重要,愿以诗书传家,没想到年过花甲,还能以书获殊荣。”日前,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名单公布,莆田市3个家庭上榜。退休教师王炳祥获此荣誉感慨万千。

王炳祥出生在仙游县石苍乡潭头村,村庄贫困,家境贫寒。“3岁时,我母亲去世,我一辈子都记得母亲的遗言‘一定要好好读书,做个有大学问的人。’”这是他奋进的动力。小时候,看着小伙伴读书,王炳祥就借他们的书看,也学着写字。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以大地为纸,树枝当笔,写字画画,大地就成为一本书。

家贫子读书。9岁时,王炳祥上学,课本是他拥有的第一本书籍,他爱不释手。一次雨天上学,边走边看,不想脚下一滑,左眼角磕在石头上,血流如注,至今还留下伤疤。中学时,他的叔叔节省津贴费,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寄给他。这是王炳祥第一本课外书,他如获至宝!他徜徉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常挑灯夜读,村里谁家有书,他都前去借阅。长年累月,日积月累,王炳祥学识日渐丰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毕业,恰逢村小学增设附中,王炳祥被推荐当上教师。“我总想,老师不读书,怎么能教书?”他知道,要教好学生,离不开书籍的帮助。每个月,他都要到新华书店看书买书,充实自己。

知识改变命运,他以知识反哺育人。在王炳祥的努力下,当时潭头附中成绩在石苍3个附中里名列第一。

1984年,王炳祥考进仙游师范。尽管学习和管理班级事务很忙碌,他仍要到图书馆看书、借书。夜晚,其他同学逛街,他就到阅览室看报、看杂志,看到优美句子,就摘抄下来。久而久之,提高了写作能力。

每次回家,他没有给孩子买好吃的食物,买好看的衣服,总是背着沉甸甸的一大包书,像从战场归来得到的战利品。他希望孩子有书读有书看,也做个有学问的人。1989年,王炳祥来到石苍中心小学任教,搬家时,尽是书。他热爱传统诗词,经常投稿,作品常见报端,被推荐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还成为市作家协会会员。他以“修学”为笔名,鞭策自己研究学问。

“没有一种装饰品,可以像书一样,让房子散发书香,充满品味。”多年来,他节衣缩食买书,废寝忘食读书,用汲取的文化知识育人。久而久之,家里成了图书馆。在王炳祥的影响下,全家学风浓厚。他的女儿中学时代,文学作品就在各大报刊发表。他的大儿子字写得好,还会画画。小儿子在小学三年级时,会背古诗词120首,成绩名列前茅,作文等学科竞赛也频频获奖。王炳祥知道,这是家里的图书馆起了作用,孩子们读书多,受益大。

2003年,仙游县文化馆、图书馆、县新华书店,联合发起调查仙游县社会各界家庭藏书较多的家庭,王炳祥家庭成为5家“最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来自偏远山区的家庭。2008年元宵节,王炳祥为怀念父亲去世10周年,利用家庭电话和手机,面向社会,义务设立“修学文化热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孝道精神,呼唤市民重视读书教育,报效祖国。他热情为读者解答读书、文化、人生等方面的知识问题。十多年来,接听过1000多个电话,为读者普及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参与主编出版、修改校核朋友著作出版共计20多部。2015年,李耕诞辰130周年时,王炳祥参与《李耕国画研究》编辑。他还研究志书编写,及时发现和抢救了已故著名诗人王文淡的作品和传记。

如今,王炳祥已藏书1万多册,涵盖教育、文学、历史、医学、书法等门类。“贫因书而富,富因书而贵。我也有万卷藏书。”他说,获评全国“书香之家”是荣誉,也是激励。他将以书为传家宝,代代传承阅读之风,以书育人,报效家乡,奉献社会。

诗书传家继世长——记全国“书香之家”郭大卫家庭

爱书、读书、写书,市政协委员郭大卫一生与书相伴,诗书传家。前不久,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

提及与书结缘,郭大卫说,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祖母皆在民国初期接受高等教育,父母亲也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家学渊源,年幼时阅读就在他心里扎根。日积月累,阅读的种类不断增多,藏书数量不断增加,家里书柜装满了,发展成图书角,再扩张成书房,俨然一座“家庭图书馆”。

好学求知,积学储宝,郭大卫给自己的书房取名“积宝斋”。走进他家里,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之气。书柜、地上、桌上,入眼之处皆是书。郭大卫介绍,他每个月大约购书20多本。每次出差,行李箱里除了必备的物品,装的都是从全国各地书店购来的书籍。积沙成塔,如今,他家里的藏书已有上万册,涵盖历史、哲学、书法、美术、教育、医学、宗教与民俗等种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几十年来,郭大卫深深感受到阅读给他带来的快乐,藏书给家庭带来的富足。每每坐在书房里看书读报,他的心情格外舒畅。他边读边写,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也养成剪报的习惯。文化知识日益丰厚,写作思路日益拓宽,从散文、评论、诗联到随笔、杂文,再到地方史、地方志的研究著作。目前,他已出版9部个人著作,还主编或参与编辑了20多部著作。他还义务协助秀屿区委宣传部创建爱国主义教育馆和秀屿区史志馆。

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带动了家庭的每一个人热爱阅读。郭大卫的两个儿子,工作后坚持读书学习。两个孙子,就读初中,已有多篇习作发表在各大报刊上。他家的“积宝斋”远近闻名,许多邻居前来借书、看书。订阅的报刊杂志,在邻里间传阅。“住在附近的3个中学生,每逢周末或假期,都上我家看书。”郭大卫说,后来他们分别考进东南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 海滨邹鲁”之誉,文风日炽,书风盈巷。当前,莆田市建设“书香莆田”,倡导全民阅读,重铸文献名邦的读书特质。已过花甲之年的郭大卫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各种读书活动,带动更多人加入阅读,热爱阅读。他说,获评全国“书香之家”是荣誉,也是激励,他将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持阅读,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藏书品种。以诗书家风,教育后代子孙,学无止境、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最是书香能致远——记全国“书香之家”吴永坤家庭

大大小小的书柜塞满书籍,造型各异的工艺品摆放其间,吴永坤的家里充满文艺气息。身为仙游榜头人,吴永坤一家对工艺品有特殊的情感,而读书、藏书、写书则是一家人共同的爱好。前不久,这个家庭入选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

现年77岁的吴永坤是退休干部,他带领记者参观屋子,观看藏书,在书香弥漫的氛围里,讲起与书结缘的经历。

“我们家四代同堂,共有13人”。吴永坤介绍,祖上流传下来的家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能运用。小时候,每到入夜,父亲总是陪伴他读书,讲述“纲常故事”“二十四史”等,启发做人做事的道理,由此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时,他在图书馆苦读中外名著,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成绩名列前茅,被保送仙游四中。中学时代,家庭困难,他忍饥挨饿,依然坚持阅读。上了中专,他把《新华字典》每个字的音、形、义进行归类、熟记,假期还研究古籍。走上工作岗位后,从领到第一份工资起,每月省吃俭用,购买4本左右书籍,每年订阅6种报刊、杂志,为自己充电,边看边记,几十年来记录了58本读书笔记。

长年累月,书越堆越高,书柜越买越多,渐渐地,书柜从书房延伸到房间,再占领了客厅。尽管如此,书还在源源不断增添。他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吴永坤的影响下,全家阅读氛围浓厚。他的妻子陈秀勤,年轻时喂猪,边投饲料边看书,小猪咬裤腿竟然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阅读了300多本书,她用书上的知识科学种田,带领农民致富,当好村妇女主任。他的3个儿子,从童年看连环画开始,到成年阅读的书籍不计其数。大儿子吴剑伟曾绘一幅《观音图》,获得400元酬金,全部用于买书。吴剑伟创作的木雕作品获全国、省市大奖,出版《大美之境——中国木雕艺术探索》,并获市“社科成果”二等奖。编著的《艺术职业学院·雕刻教程》成为市艺术学校教材,受教育人数达到8630人。而但凡他编书、写书获得的稿费,都用于购书。

家风延续,吴永坤的孙辈也热爱阅读。长孙女海格在意大利留学,攻读钢琴专业。从2017年起,她兼任当地“孔子学院”中文教师,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小孙女吴悠6岁时能识4000多个字,通读传统文化读本。

经过60多年日积月累,吴永坤一家藏书12690册。当他搬家时,搬家公司人员傻眼了,“这一家尽是书。”然而,吴永坤却说,别的可以搬,书得自己搬,一本都不能少。

目前,吴永坤正计划在榜头老家设计打造“家庭图书馆”,吸引更多人加入阅读,让收藏的书发挥作用,让全国“书香之家”服务群众,绽放光芒。(稿件来源:湄洲日报 莆田文明网综合)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