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保存至今用于制作大笼甜粿的模具。
用材用料按比例“年年高” 寄托海外侨胞的乡愁
民俗是历史的再现,也是乡愁的寄托。昨天,凤岗社区将“大笼甜粿传统制作技艺”上墙展示,引来了不少居民的关注。
同安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要蒸做大笼甜粿并不容易。一笼超级大年糕,需要糯米粉432斤、蔗糖近300斤,加水蒸熟后,一笼甜粿的重量达到700多斤,两柱约1500斤。用材用料除了按照比例搭配,每年都要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象征“年年高”。
刚开始制作时,需要30多名壮汉,用4口大鼎、8个大蒸笼同时开蒸。以前燃料用的是大块木头,要蒸两天两夜才能蒸熟。现在改用大煤气罐,也要从早上6点蒸到晚上7点,长达13个小时,才能完成整个制作工艺。
厦门地方史专家颜立水说,蒸大笼甜粿敬天公的习俗源于同安祥平,如今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寄托着海外侨胞的乡愁。随着一代代先民的出海,敬天公的习俗也被带到世界各地。据介绍,不仅是闽南,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在闽南籍人群居住的地方,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有蒸做甜粿敬天公祈福的习俗。因此,传承该民俗,对促进海内外乡谊联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据了解,凤岗社区岗头制作大笼甜粿民俗始于清朝早期,延续到1951年,因客观原因,该民俗在岗头消失。2011年农历正月初九,在祥平街道重视下,在全体村民的呼声中,消失了60年的历史民俗在同安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