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在土楼演出,“旅游非遗”的形式深受游客青睐
活形式 谋创新
1月12日,恰逢周末,走进永定湖坑镇洪坑土楼,悠扬悦耳的乐声飘扬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循声望去,距振成楼不远的一片竹林下,9名身穿唐装的十番老乐手各持乐器,演奏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一曲奏罢,在场的游客纷纷拍手叫好,合影留念。
来自山东的游客尹博听得意犹未尽,好奇地问身旁的导游曲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第一次来土楼,没想到还听到这么原汁原味的客家乐曲。”尹博激动地说。
“我们乐队在这里演出将近十年了,看到那么多外来游客和年轻人喜欢这门传统艺术,我打心眼里高兴。”乐队负责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德忠感慨地说。
2009年,乐队在土楼试演,演出效果不错,之后便“扎根”在这里坚持演下来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乐队成员都会聚到这里演出。15名成员,平均年龄63岁,最大的已72岁高龄,他们合作默契,通常一天持续演出四五个小时,一年130多天,乐此不疲。
十余年中,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这几年,让李德忠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年在土楼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表演,十番音乐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喜爱。“很多游客通过电视、网络知道了我们,还专程跑来看我们演出。”李德忠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们会一直演下去。”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让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与旅游相结合,是土楼旅游公司的尝试之举。“将十番音乐搬进土楼,不仅能够增加景区游览内容与互动性,也能起到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标告诉记者,通过土楼这个窗口,展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让更多的游客知道这项传统艺术。如今,“旅游非遗”的形式深受游客青睐。
在十番音乐的创新之道上,林武河与李贞煜的想法不谋而合。十九大闭幕后,林武河与李贞煜着手将十九大精神编成南词鼓书《圆梦中华》演唱,与时俱进,让人们在熟悉的曲调里,聆听十九大的精神。“十九大,真伟大,举世瞩目都点赞,百年建树国镶金,伟业传薪颂中华……”曲子形式新颖,朗朗上口,一经推出便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此外,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将一些曲谱进行分谱,加入和弦,使原本单调的乐曲表现得更为立体、丰富,同时加入现代音乐的一些元素,让古乐焕发新的魅力与生机。
除了在创新曲调上下功夫外,林武河与李贞煜还尝试调整以往的演奏形式,由音乐爱好者选唱歌曲,改为乐队与观众“多媒体互动合唱”,进一步贴近老百姓生活,增加互动性与趣味性。
连城县还邀请广东梅州汉乐团专家前来指导,连城县客家十番音乐协会还经常与龙岩、三明两市及永安、清流、宁化等县(市)的十番音乐团队开展交流互动,相互取长补短。
“传承与保护十番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龙岩市客家十番音乐协会会长、省级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传承人钟礼杰介绍说,如今喜欢十番音乐的人越来越少了,演奏者基本都是退休老人,目前有规模的队伍在整个闽西仅存六七十支,“传承和保护是当务之急,让更多的人关注这项传统技艺,这需要民间和政府共同努力”。(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赖志昌 通讯员 黄水林 刘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