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传承文化根脉 让闽西客家“十番”古乐重响
http://wmf.fjsen.com 2019-01-17 10:36:28 赖志昌 来源:龙岩文明网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老乐人林武河与李贞煜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编成南词鼓书《圆梦中华》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晚上7点半,连城县莲峰镇东街社区门前的露天小广场,渐渐热闹起来,李贞煜等10余名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老乐人照例来此演奏,周边居民和行人闻声而来,或坐或站,徜徉在十番音乐的海洋中。

  鼓声清脆,琴音悠扬,诉说着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往昔繁荣的历史与故事。而今,十番音乐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青黄不接甚至后继乏人等困境。在民间,像李贞煜老人一样的传承人,正不遗余力地传承推广这项传统技艺,让十番音乐发扬光大,重响闽西大地。

  建平台 注活力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又称“客家十欢”“打十般”等,是闽西客家民间传统文艺最具代表性文艺项目之一。之所以被称为“十番”,是因为乐队演奏用二胡、吊规、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堂鼓、堂锣、小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共十余件乐器。2006年,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被列入的少数几个客家传统民间文化项目之一。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曾经一度非常风靡的十番古乐也渐渐没落。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如今演奏十番音乐的人员以退休老人为主,面临传承断代、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局面。

  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在连城县广泛流传并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要听十番,就到东街。”这句话照应了人们对连城客家十番音乐的第一印象。所谓的“东街”,便是连城县莲峰镇东街社区,而东街社区十番乐队,也顺带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

  走进社区,一栋破旧老楼内,几名老人正闲坐着喝茶,门前的露天空地,便是东街社区十番乐队固定演出的场地。71岁的李贞煜是乐队带头人,从2000年开始,他重新组建了东街社区十番乐队,十余年来,他们坚持每周三个晚上演出。“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一直坚持演出,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十番音乐,让这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音能够一直传唱下去。”李贞煜说。

  从艺数十载的李贞煜还有一个重要头衔——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随着岁数的增大,他将更多的重心放到传承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上。2017年,连城县客家十番音乐协会成立,基地则设在东街社区,李贞煜当选为副会长。协会成立后,在庙前镇芷溪村、隔川乡、东街社区等地挂牌设立了“客家十番音乐传习点”。

  实际上,不仅传承人面临困境,由于历史原因,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基础设备和文化资料也损失严重。“许多乐谱都已经消失不见了。”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堂珍介绍说,十番音乐曲调总数曾多达1000余首,但许多早已失传。至今可找到的古“工尺谱”和搜集、记谱、油印流传下来的曲谱不到300首,而尚在民间流传演奏的,更是不到百首。眼下,张堂珍正倾尽全力收集整理十番乐谱,进行抢救工作。十余年来,通过走街串巷,他跑遍了闽西各个县市,找遍了民间老艺人,陆续收录了500多首曲子。目前他正着手编排这些收集的曲目,以期在退休前结集出版。

  “目前连城有3个传习点,这些固定场所为十番音乐这项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创作与交流搭建了平台,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更多的新生力量。”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连城县客家十番音乐协会会长林武河介绍道,目前全县共有20支十番音乐队伍,协会通过定期开展演奏技能培训、组织汇演、外出交流等方式,使得十番乐队的演奏水平进一步提高,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

  如今在业内,连城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演奏走在了前列。去年,2018年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培训研讨班暨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展演在连城举行。当年12月,在龙岩市人民政府主办、龙岩市文广新局承办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大赛中,连城县客家十番音乐协会在全市13支队伍中拔得头筹,获得一等奖。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