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也是“管”出来的——多地出台地方性法规为精神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http://wmf.fjsen.com 2019-01-16 09:29:25 张殊凡 来源:中国文明网

这几天,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有群众在讨论这样的话题:“你知道吗?获得精神文明表彰的人,落户时能加分呢!”“没错,找工作时还能优先录用呢!”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天津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条例》,引发了天津市民的广泛关注。

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文明言行举止纳入法治化轨道,成为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共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3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此后,贵州省、天津市,以及太原、杭州、郑州、武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晋城、无锡、宁波、温州、绍兴、三明、青岛、威海等24个城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文明促进条例;河北省,以及沈阳、南昌、济南、长沙、广州、昆明、淮安、扬州、金华、马鞍山、龙岩、日照、淄博、襄阳、遵义、宣城等16个城市也在积极启动文明立法进程。“为文明行为立法,有利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武汉市文明办一位同志这样说。

  《贵州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公益广告。图片来源:贵州省文明办

推动入法立规 精神文明从“软性要求”到“硬性规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2016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尊崇英雄、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亲敬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2017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条明确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为民法立法目的之一。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规划》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

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地区情况和特点,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和努力。

《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重点治理行人乱穿马路、遛狗不牵绳、占道乱停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违法搭建、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天津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条例》,明确界定了个人责任,居民在境内外旅行、处理矛盾纠纷中应当履行的精神文明责任,以及个人可以依法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批评和建议,有权劝阻不文明行为。

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河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在借鉴其他省市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将生活方式文明、公共秩序文明、旅游文明、就医文明等八个方面纳入其中。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许安标副主任所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中,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由‘软性要求’转化为‘刚性规范’,增强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约束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