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春风化雨四十年 看兴化变迁二三事
http://wmf.fjsen.com 2018-12-12 15:44:12 来源:莆田文明网

仙游县打造档案文化风景线:留住厚重历史记忆

近日,笔者获悉,为实现档案服务向公共服务转型、档案资源向社会记忆转型,仙游县档案局推行“档案+”模式,将档案工作与幸福家园、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纪念抗战等有机融合,推进档案工作提质增效。

据悉,该局重视档案资源开发,认真实施仙游历代文献丛书编纂出版计划,编研再版珍贵馆藏资料的清朝年间《仙游县志》,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复兴,已完成前期点校、录入。并开展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莆仙喜庆大鼓吹传承人的口述档案采访,且为推进历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结合馆藏档案资料特点,编辑出版《遇见最美仙游》,收录仙游二十四个景点美景解说词,生动描绘仙游的历史文化旅游景观。

据介绍,该局(馆)现有馆藏各门类档案200多个全宗20万多卷,档案形成的最早时间是1795年(清乾隆60年);馆藏资料1.3万册,形成的最早时间是1706年(清康熙44年)。其中馆藏的4000多卷民国档案真实记录了民国时期仙游县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是我县的国家重点档案。为让档案在服务大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该局对馆藏的民国档案全文数字化,将为民国档案的快捷有效利用提供便利;同时抓好抗战历史档案汇编,现已基本完成抗战历史档案汇编(二册)的初稿,从珍贵的抗战档案中选取珍贵史料制作成抗战档案红色文化长廊,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式接待中、小学生、群众参观,广受好评。

在助推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中,该局规范档案建设服务幸福家园项目村建设,要求镇、村做到档案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同布置、同开展、同落实“三同步”,充分发挥档案在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农村历史的重要作用,努力让档案工作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如溪尾村被评为省级“乡村记忆档案”示范村,该局抓好全书20万余字的《溪尾村志》的编纂并于今年5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很好地诠释了档案文化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呈现立体乡村记忆之美中的重要作用。

家宴变迁见证时代发展:美味意境各不同

一顿家宴、一场团聚,每逢过年过节,不少人就会在家里办场家宴,宴请亲戚朋友。所谓家宴,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个饭。

从家常便饭到山珍海味,从自己做菜到请厨子做菜再到下餐厅吃饭,家宴的变迁体现着人生百态、社会发展。

家住城厢区霞林街道60多岁的市民林丽英告诉记者,与家里人共同吃一顿丰盛的家宴是最温馨的事情,自从家里两个孩子成家立业后,每年他们都会带着各自儿女相聚在家里,品佳肴、拉家常,亲情也在这里面更加深厚。

忆苦思甜似乎是每一位长辈的习惯,说起家宴,林丽英感慨万千,如今虾、螃蟹、鱼肉、鸡肉都是家宴必备的,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相对供应匮乏,基本都是凭票供应相关食品,那时候为给孩子准备一顿丰盛的家常菜,需要一到早排队买食材。那时候的餐桌上,基本以蔬菜为主,少见大鱼大肉,青菜、豆腐乳、酸菜等是家宴时常可以看见的。

随着时间的推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蔬菜、鸡鱼鸭肉随时都能买到了。林丽英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一天天丰富,这时候家宴的菜单丰富起来,家宴上除了鸡肉、鱼肉以外,传统的莆仙美食荔枝肉、卤猪脚等也被摆上餐桌。

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如今,家宴的选择也是日益多样,在家宴上鸡鸭鱼肉是标配,鲍鱼、螃蟹、虾等也是经常可见,从家里转到餐厅,花费也从几百元逐渐“升级”到了上千元,各种新奇的美食屡见不鲜,大街小巷也遍布着川菜、杭帮菜、粤菜以及西式餐厅等,各种各样的饮食让家宴更加丰富。

但在很多莆田人的眼里,一桌完整的传统家宴必然要包含兴化米粉或卤面。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乡、念旧、勤俭等莆田人的文化传统混合在一起,别具特色的家乡风味已经深深烙印在市民心里。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什么,到如今的享受品质生活,家宴的变迁见证着生活的变化,更是代表了家的温暖。市民陈升告诉记者,尽管时间在流逝、环境在改变,但对每一个莆田人而言,家宴的味道永远都是对家庭的体现,一家人其乐融融便就是最好的“美食”。(莆田文明网综合)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