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二字在中国运用了5000多年,现还在延续。文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这样理解,它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攒的精神高地,也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一个地方而言,文明代表着这个地方的形象,彰显着这个地方的魅力,更是体现这个地方的综合实力。它不仅是这个地方品牌,更是一道靓丽风景线。文明,是一个地方进步的标志,是推动地方综合发展的灵魂。它应该包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相互运行,相得益彰。
对一个人而言,“文明”代表着这个人的素质,反映着这人的思想理念。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文明应包涵四种标准,一是根植在内心的修养,二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四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同时举备四个标准应该称得上是文明之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家夏衍先生是位部级干部。晚年时重病缠身,临终时,秘书看他身体煎熬,说部长:“我去叫医生过来”,夏衍先生却说:“是请,而不是叫”,也是夏衍先生留给后人最后一句话,可见没有根植于内心深处为他人着想的文明,那能会说出这样的话语。大革命法国国王妻子路易斯已经要上断头台,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路易斯却说:“对不起先生”,说出这样的话语也是内化行为习惯的修养。
“文明”二字可以理解,以文化人,日月同辉。文明这个词汇关键是明字,明是日和月两字组成,就是人们心中的太阳与月亮。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太阳与月亮那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它们给人类、给世界带来光明,日月同辉天下大明,这明字有光的意思,引申到个人层面,你的智慧,你的行为要给人类带来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文明”二字作了重要阐述,指出“文明”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二是文明是多样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三是文明是包容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对帮助我们理解领会“文明”二字深刻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明”这个词汇经过5000多年演绎,现在我们要不断完善,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按照三大特点、四大标准,保持良好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孔老夫子到了七十岁这样描述自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说,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所做每一件事都没有违反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自己能够全力打造文明三大特点,遵循文明四大标准,可以大胆自豪地说,我是一个有文明或者说有文化素养的人。
作为文明办成员更要深刻领会“文明”二字真正内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着力抓实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无愧于这个伟大新时代。(大田县委文明办高上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