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导,让祠堂作用发挥出来,使之成为亲情乡愁“连接线”
加强祠堂功能拓展。立足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屋场”建设,依托各个屋场中现有的祠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祠堂传统文化中嫁接现代文明,通过增添新的设施,实施新的管理,拓展新的功能,使祠堂展现新的风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一是规范制度管理,祠堂按照“九个一”(成立一个理事机构,制定一套管理制度,组建一批志愿队伍、开设一个道德讲堂、设立一个农家书屋、制作一批宣传标牌、完善一批文体设施、开展一批文体活动、培养一批专业能手)标准予以规范,着力将祠堂打造成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讲台、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志愿服务的平台、文明成果的展示台。二是突出乡贤引领。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乡土文化能人、威望高的贤德人士等新乡贤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乡贤榜、悬挂家贤匾、评选星级乡贤等举措,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特别是注重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修桥铺路、绿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完善村民自治。由村民自主商议制定祠堂管理制度,对涉及家家户户的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明办酒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引导村民自觉遵守、认真践行,切实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在祠堂内深入开展“文明环保、文明上网、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使之成为新风良俗的“始发站”。四是创新活动载体。举行“理论热点面对面”宣讲活动,使之成为国家重大方针、便民惠民政策的“广播站”。广平镇广平村郭氏在祠堂内或周边设立棋牌室、书画室、音乐室和阅览室,建设群众休闲孝道文化广场,镇里文化站组织文化志愿者定期到基层服务,送电影、送戏进祠堂,使之成为人气最旺、吸引力最强的乡村文体活动中心。在桃源镇东板村巫氏祠堂里,利用节假日或祠堂的重要节会,进行民俗戏曲表演,组织家族成员进行才艺展示、运动比赛、亲子游戏、纳凉晚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家族荣誉感,增进家族凝聚力,融洽家族邻里情。
丰富内涵,让祠堂文明靓丽起来,使之成为传承文化“新阵地”
在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摸索中,我们发现,祠堂作为老百姓重要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非常适合作为核心价值观宣传乡土化的新接口,可以因势利导转变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阵地。确保从形式到内容能够生活化、本土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春雨沁润民心。
开启民智,凝聚民心,祠堂的功用不再停留于逢年过节的祭拜之用了,现在的文化礼堂,担负起国家政策宣讲、乡风文明弘扬、文明礼仪教化、文化知识传授,村民活动等诸多功用,成为教化民众的新阵地,德、智、体、美、劳入脑入心。
“我们的祠堂已变成文化阵地了。”建设镇高氏祠堂理事长高超灶说,祠堂是村民敬祖尊贤的地方,在这里进行文化教育活动,乡里乡亲的比较容易接受。新增设的文化室、活动室等,为村民特别是留守老人、儿童、妇女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全县根据各个祠堂的,坚持因地制宜、个性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祠堂文化。比如,吴山镇堂倡导“和文化”,数十年家族没有违法人员,涌现出一大批爱心人士,太华镇张地村连氏祠堂,大力倡导“书香文化”,近年来,这个村不到1000人口,却培养了6个博士、11个硕士、23个本科生。祠堂已经由单纯的宗族祭祖场所转变为弘扬道德场所,我们通过赋予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让传承宗祠优秀文化的过程,努力构筑人民群众的共同精神家园。以祠堂文化建设为抓手,注重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使群众真正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守护者、建设者。
在上京镇桂坑村林埔祠祠堂内,让人耳目一新。虽然祖宗牌位及年代久远的家族纪念物件摆放依然,但墙上新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家族名人榜、学子榜、孝敬榜、好儿媳榜格外显眼,祠堂华丽转身,成了道德文化的“课堂”。
济阳乡利用祠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摄影绘画图片进祠堂,开展各类安全教育、礼仪培训、法律讲堂、道德讲堂、卫生安全、老年人疾病防治宣传宣讲活动;每年达20场次以上。最为明显的是岱山祠堂装修一新,祠堂里张贴各种书画150多幅,成为当地群众茶余饭后好去处。
全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发挥了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托现有祠堂进行建设。在实用性上,各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将文化祠堂建设和管理纳入了当地社会治理工作范畴,加强指导和协调。祠堂文化做到了“全天候开放”,有计划开展了新农村民俗和文化活动,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如今,伴随着大田县祠堂文化的建设,闽中岩城大地的农村文化气息充满乡野,汇集社会正能量。(大田县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