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坟楼前话家风
http://wmf.fjsen.com 2018-07-16 10:21:31 杨远帆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7月16日讯(福建日报 杨远帆)魏姓是宁德市古田县罗峰村的大姓,村内有一魏氏祖屋名作“上回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全屋为大六扇结构,分下廊、大厅、后厅、后座及附属房两座,整座房屋雕梁画栋,透窗花屏,楹联满柱,庭院深深。魏氏家族起家于农耕,桑麻积累,通商致富,演变为耕读人家,几代人皆有功名,举人、秀才,再到民国时期的地方官员、经商乡绅以及关心国家时事的教育家。虽显赫一方,却不失淳朴的农耕本色,温良恭俭让的品格铸就了上回堂的光耀门楣。

在上回堂的左角,建有一座似炮楼的房子,与主栋相连接,名叫望坟楼。楼名由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手书,刻字石碑嵌于墙上。据村民介绍,修建此楼的是魏氏先人魏承俊,起名“望坟楼”是因其父母葬于楼对面的山坡上,出于思念父母的缘由加建此楼,以寄哀思并尽孝道。

魏承俊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动乱年代,精通文史,人称“汉文伯”,也曾于清末举“孝廉方正”,授六品衔后短期任职政和知县,后因不满于清末腐败现状,洁身隐退,回乡办校,致力公益事业。魏承俊幼承慈训,母亲的教育对其感化极深。成人后他事母至孝,凡在家时,每晚服侍母亲洗脚,并陪在母亲床边至其入睡,自己才回房休息。父母去世后,他在祖屋大门东侧建筑望坟楼,窗户直对父母的坟墓,时时凭窗感发思亲之情,念念不忘父母恩德。

孝道,是人伦之始,百善之先,是中华民族最基本传统道德的行为之一。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今有“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的民谚。这些都告诉人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孝道是家风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家庭中,老人宣扬家风,父母示范家风,子女继承家风,家庭才能和谐与美满。而在好的孝道家风的熏陶下,孩子也才能“遗传”好的孝悌之德,秉承好的孝道之风,并以此为基,塑造自己的品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罗峰魏氏正是秉承“望坟思亲”这一孝道家风,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前,小小的一个罗峰村,就培养出大学本科毕业生97名。改革开放以来,罗峰村大量能人转移到城镇安居乐业,培养出的新一代大学生更是难以计数。

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怀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这些都是孝所蕴藏的要素,它们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文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精神磐石,也是我们塑造社会价值观的价值原点。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以理所应当的行为去践行这样一份自觉。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让孝心汇聚成流、成湖、成海,就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