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表演——古县讲堂
文明风7月4日讯(通讯员 梁政 王丽娟)位于漳州主城区南部的龙海颜厝镇,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曾以颜厝镇白云岩为主战场,打响移风易俗的改革战,革故鼎新的精神薪火相传。
如今,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龙海颜厝镇抓住“跨江南扩”的发展战略,紧盯“软环境”建设,从制订村规民约、营造文化氛围、出台监督机制等方面,破陋习、树新风。7月1日,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走访龙海颜厝镇发现,一张以移风易俗为重点、全面深化社会治理的画卷,正在颜厝镇缓缓铺开。
移风易俗表演——快板
红白喜事:从“大办”到“简办”
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曾是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村婚丧嫁娶中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造成的铺张浪费,也让村民头疼不已。而今,走进龙海颜厝镇,文明习俗观念已深入人心,村内文明新风处处飘扬。
今年年初,龙海颜厝镇宅前村280多户村民集体乔迁新居。按照以往的习俗,这可是村民大喜的日子,每户至少要挂上六七串鞭炮、摆上八九桌酒席,让大伙儿好好热闹热闹。如今,村民们不随礼,不大操大办,改用“集体吃卤面”的方式庆祝整体乔迁,反而还更有人情味了。
“过去对宅前村来说,红白喜事可是大事。谁家有个红白事,一大家子的人都得跟着忙活。尤其是结婚宴,加上彩礼钱,一场办下来少则七八万,多则二十几万,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如今,村红白喜事理事会成立以后,村民们操办红白喜事一切从简,形成了很好的社会风气。”宅前村村民杨勇树说。
在颜厝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21个村、场结合实际,制订村规民约,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自发制作、分发“红白喜事忌奢办”倡议书18000份,整个颜厝镇吹起了一阵“勤俭节约”和谐风。
村民:从“比排场”到“比文化”
“四月上任,首下教令。刻《五经》、《四书》于郡。”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出任漳州知府时,主张“节民力,易风俗”,在位于颜厝镇洪坂村的白云岩上建立书院,施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风俗根植于民众的观念,转变观念是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这已成为颜厝上下的共识。今年初以来,龙海颜厝镇党委充分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在全镇营造出了弘扬白云岩朱熹“清正廉洁”精神,以及敢闯敢拼的“赛龙舟”精神的氛围,通过开展“清新颜厝、美丽人物”事迹征集评选活动,评选出35名“美丽教师、美丽医生、美丽企业家、美丽家庭和美丽征迁户”,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弘扬最美、学习最美、争当最美的社会新风尚。
“打快板、说孝亲,不说唐宋元明清,要说孝道‘五字经’……”走进颜厝镇,村民们自创的快板引人入胜。今年初以来,龙海颜厝镇积极开展包括“小手牵大手”移风易俗文艺汇演、新党章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文体活动,编撰原创歌曲《千年古县新颜厝》、锦歌弹唱《移风易俗正当时》、快板《说孝道》等村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吹响文明新风。
如今,颜厝镇的村民们从“比排场”到“比文化”,文明新风蔚然成风。“文化氛围好了,社会风气自然会跟着好起来!”颜厝镇党委书记黄伟斌说。
党员干部:“带好头”上行下效
“严禁为自己或为子女、家属、亲戚操办乔迁、庆生、升学等其他喜庆事宜。”“严禁铺张浪费讲排场、高攀比、比阔气。”……走进颜厝镇政府,公告栏上的《颜厝镇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十严禁”》规定赫然在目。
要让移风易俗工作有力推进,党员干部就必须“带好头”。今年年初,在颜厝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并制订了《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十严禁”》等规定,要求全镇2117名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形成示范、表率效应,全方位、多角度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征迁、环境整治以及行使政府职能等问题上,党员干部始终能够保证公平、公正,做到以人为本、“一碗水端平”,有效提高了颜厝镇政府的公信力。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外,今年年初,由颜厝镇纪委牵头,组织环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春节民俗活动专项督查,21个村、场节俭办节,每场民俗活动拱门不超过2个、龙柱不超过4根,彩球全面禁止,杜绝省道208线插彩旗影响交通,初步估算,全镇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
“移风易俗工作关系到村民们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甚至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和公平正义。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让移风易俗结出累累硕果。”黄伟斌说,下一步,颜厝镇还将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断创新活动主题、内容、方法和载体,使全镇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龙海市文明办 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