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溪土楼群(资料图片)
“环山聚气,风水兴焉;垒土成楼,客而家焉。客家故里,闽西永定。岁逢戊子,小暑黄经,魁北克城,一锤定音。土楼申遗功成,四海万邦扬名。……”十年前,充满“土味”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福建土楼的核心区,永定占据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六群四楼”中的“三群两楼”,从此,永定土楼从“养在深闺人未识”,逐渐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近日,记者走进永定,深入土楼,发现当地不仅通过因地制宜的活态保护,做“活”了土楼文章,更是让“土味”十足的土楼“鲜味”十足。
立足保护,守住土味
福建土楼永定初溪土楼群的集庆楼内,电刨声不断传来,这是文物修缮施工人员正在平整木板。“祖堂、内环三合土地面、卵石拼花地面按施工顺序计划7月份完成。”梅州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这项工程的施工方,管理员江祥生向记者介绍工程最新进展。
据悉,集庆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永定现存最古老、结构特殊的圆形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楼内无人居住等原因,集庆楼出现了瓦面破损、木构件糟朽变形等问题,启动修缮迫在眉睫。
2017年5月初,永定区投入477万元对集庆楼启动了全面修缮工程,并按照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有序推进。“修缮工程已经完成了80%,预计今年7月中旬可以完工。”下洋镇党委副书记张万华说道。
“土味”是土楼本味,保护土楼,首先就是要守住土味。永定境内拥有2.3万多座土楼,如何才能保护好它们?
2008年永定相关部门着手编制的《福建(永定)土楼保护规划》,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的杰出项目奖;2011年制订“世遗”土楼五年维修计划,规划筹措8000多万元对23座“世遗”土楼进行全面维修,同时在2011年6月,永定土楼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4月该公司取得福建土楼建筑专项施工一级资质,为当地土楼保驾护航。
“2008年以来,我们争取上级文物专项经费补助已突破1亿元,主要用于土楼保护工程。”永定区文物局局长赖晓东说道。
4月24日,永定区长陈荣水前往岐岭乡、下洋镇、湖坑镇、大溪乡等地调研土楼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陈荣水强调,要辩证看待土楼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充分认清加强保护是合理开发的前提,合理开发是更好地发挥土楼历史文化价值的必然途径。当下,除了政府部门大力推动土楼保护和开发,当地人也各出奇招,因地制宜保护土楼,开发土楼。
“我之前承包过食堂、开过酒店,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大家比较热衷于‘土味’十足的食材。”2014年,陈安娣回到娘家下洋镇初溪村里的日撰楼,创办了福建省初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硒种植基地200亩,毛竹山360亩、银杏200亩,如果说这是陈安娣生产“土味”的基地,那充满童年记忆的日撰楼便是陈安娣出售“土味”的平台。2014年以来,该公司投入260万元对日撰楼进行保护维修,并开始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当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日撰楼为主体,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餐饮住宿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今年7月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可以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开展活动了。”陈安娣自信地说。
振福楼夜景(资料图片)。张耀辉摄
活态传承,彰显土韵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一首土楼民谣,生动简洁地刻画了土楼的大致模样,它承载了当地人的土楼记忆,也让游客对土楼有了初印象。
一栋土楼走出60多位大学生、一位中科院院士……这是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它不仅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著称,更是成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我伯父林逊之把对后人的希冀用楹联的形式刻在随处可见的大门、中厅等地方,我们从呱呱坠地起,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林日耕是振成楼的第二代主人之一。现在,他在向游客讲解土楼精湛建筑工艺的同时,还会重点介绍这些楹联,让更多人了解土楼建筑和客家文化。
60个姓氏的家训、家规,15对经典的家训匾牌,10对有代表性的楹联、10则有代表性的家训故事……2014年,永定客家家训馆在庆成楼建成开馆,2017年1月,提升改造后该馆重新对外开放。自建馆以来,庆成楼作为全国首家客家家训馆所在地,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参观,这主要得益于庆成楼将客家家训这一当地特色文化收入楼中,让其有了自己的神韵,有了自己的灵魂。
留住土楼记忆,方能加深土楼印象,彰显土楼神韵。“每一栋土楼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这个首先要传承下来,然后通过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让文化渗透到土楼中,做到差异化保护和开发土楼。” 永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曾佑繁认为,保护土楼应做好活态传承,而活态传承的秘诀在于做好差异化的保护和开发。
依托“庆成楼”建成“客家家训馆”,依托“振福楼”建设“客家家风楼”,依托“玉成楼”展示客家米酒的酿制工艺……近年来,永定通过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的理念,将不同的文化理念融入土楼,差异化开发富有客家土楼文化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打造了一批文化类、家训类、非遗类、民俗类主题特色土楼,不仅做精了土楼项目,更是留住了土楼神韵,讲好了土楼故事,进一步提升了土楼景区文化元素和品位。
此外,永定先后推出的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和交响乐《土楼回响》被称为“土楼三部曲”,在海内外兴起“土楼旋风”,并通过开发《土楼探险》手机游戏、《土楼探险之牛牛和妞妞》系列图书、《大鱼海棠》等20余部以土楼为题材或场景的影视作品,让游客打破时空限制,全面了解土楼历史文化。
振成楼内的十番音乐表演(资料图片)。阙小琴摄
全域旅游,打响土牌
2008年,土楼景区接待游客3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5亿元、旅游总人数97.2万人次;到了2017年,土楼景区接待游客52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9亿元、旅游总人数826.85万人次。
入世遗十年,永定土楼走向了全国,拥抱了世界。随着永定旅游的火热升温,当地百姓也在土楼的保护开发中不断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目前全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2.6万人,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人数达10万余人,特别是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就业人数超1万人。其中核心景区——洪坑村常住人口由以前的2350人增加至超3000人,甚至出现了外嫁女儿带女婿迁回娘家生活就业的现象,全村人吃上了‘耕土楼、卖旅游’的‘金饭碗’。”永定区旅发委党组书记、主任林如居介绍道。
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当下,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永定区在推进土楼保护开发的过程中,按照“文旅兴区”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走出了一条以“转型提升之路、文旅融合之路、全域旅游之路”为特色的“永定之路”,构建了“一核两翼、东楼西湖”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
今年3月,客家博览园景区和福建省土楼自然博物馆、客家古镇文化旅游区、南江景区等10家景区被列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永定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月23日,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龙岩市文旅集团旗下龙岩文旅土圆楼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永定南溪土楼沟漂流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项目建设期分为两期,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当下,该项目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正在开展项目用地征拆工作。
一个个精品项目,将单一景点景区向综合目的地转变,变同质化为差异化,将当日游转化为深度游,为深入实施“文旅兴区”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点,为永定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紧扣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目标,精绣全景永定‘一张图’,通过项目带动,加快梦幻土楼剧场等一批国家优选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永定旅游新业态,拉动永定旅游二次消费。”永定区旅发委副主任温永招说。(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阙小琴 张杰 通讯员 苏冠生 刘永良 李文星)
记者手记
保护土楼留住根脉
十年磨一剑。可以看到,入世遗十年,永定的“护遗之剑”释放了应有的威力,在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之后,不仅护住了土楼,留住了土味,更是让土楼焕发了新的活力,“卖”出了鲜味,这主要得益于永定做“活”了保护文章。然而,保护土楼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记者认为,对于保护土楼,相关部门应做好“十年”总结,力争在保护土楼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永定之路”。
永定境内拥有2.3万多座土楼,在2008年共有“三群二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虽说自2008年以来,永定争取上级文物专项经费补助已突破1亿元,主要用于土楼保护工程。1亿元,从数字上看不算少,可从实际出发,1亿元依然是杯水车薪。为此,相关部门也只能将钱先用在刀刃上,解“燃眉之急”。
正在修缮中的“集庆楼”便是一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入遗以来,此楼一直不曾做过全面的“体检”,也未曾进行过全面“修缮”。施工方告诉记者,此楼屋顶共有56根大梁,其中有16根因为腐朽,在此次修复中进行了更换。不得不说,这次修缮是下了一场“及时雨”。反观现实,在永定恐怕还有更多“集庆楼”屹立在“刀刃上”,迫切需要修缮。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分轻重缓急,对境内的土楼及时进行“体检”,并制定妥善的修缮方案,让土楼得到应有的保护。
众所周知,很多土楼之所以能够屹立百年甚至千年,在于有人居住,有人修缮。保护土楼相关部门要出力,但是面对全区2.3万多座土楼,仅靠相关部门一方之力显然不够,这就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其中,作为土楼的使用者则更应以主人翁的心态,在护好土楼方面,积极出力。在这方面,抚市镇抚溪土楼群里,群众自发的以留住祖屋、留住根脉为主题的保护土楼的行动,不仅让人感动,更是为广大“楼主”树立典范,值得各地学习。
当然,对于土楼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静态”层面。各地应该立足实际,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将土楼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从“世遗土楼”中借力,走出“非世遗”的保护开发路径,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土楼,在开发中保护土楼,让土楼从传统的“居住”功能中解放出来,走出更多新路子,从而涌现出更多的“致富楼”。(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阙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