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大家谈”活动邀请各界嘉宾,共话同安移风易俗新做法。
原创舞蹈《北山有了开闽王》是闽王文化节精品节目。
由厦门市委文明办等单位主办、同安区文明办协办的“移风易俗大家谈”巡讲活动,近日走进全国文明村五显镇垵炉村。同安区文明办代表、文史专家、民俗专家、垵炉村代表等嘉宾围坐畅谈,共话同安民俗日的节俭之变。同安区文明办介绍,自2017年3月同安区开展新一轮“移风易俗”整治工作以来,为群众节省开支约2.96亿元。
一年宴请得花数万元,村民称是“很大的负担”
垵炉村书记颜文守说,民俗日对村民来说是大日子,以前大摆筵席,一个家庭平均每次10桌,一桌按1000元标准,一次宴请就是10000元,一年5次民俗日,每年得花50000元。
垵炉村村民颜柚柑说,以前每年都要宴请,她家做东时要宴请二三十桌,一次花两三万元,如果没钱还要借钱,对群众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同安区文明办主任林拥护说,自2017年3月同安区开展新一轮“移风易俗”整治工作以来,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同安区推进移风易俗为群众节省开支约2.96亿元。其间,全区分发了《移风易俗倡议书》20多万份,组织多部门联动,不定期走进乡镇明察暗访,监督宴席的举办情况。
据了解,在“移风易俗大家谈”巡讲活动举办的同时,就有各部门组成的移风易俗联合督导组在垵炉村暗访。
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推行移风易俗受欢迎
活动现场,原创舞蹈《北山有了开闽王》引来观众阵阵掌声。这是闽王文化节的精品节目,从2017年开始,闽王民俗日变成了文化节。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说,每年该区有一个重要民俗日,农历二月十二到北辰山拜闽王。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简单的祭拜内容复杂化,开始出现铺张浪费现象。事实上,王审知是农民出身,主政福建后即使封了王,还依然延续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作风,包括出门坐车都没有顶盖,连鞋子都没有一双好的。他在福建推行轻徭薄赋,倡导勤俭节约。
五显镇党委宣传委员柯淑娴介绍,从2017年开始,依托五显镇文联,镇里创作文艺精品,排练本土文艺节目,开展书画笔会、农耕文化研讨会等活动来取代民俗日宴请,把民俗日变成“闽王文化节”,响应了移风易俗的倡导。
同安区纪委副书记杨天平说,同安区推行移风易俗工作以来,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群众减负增收效果明显。今年同安区将持续加大问责力度,真抓做实,确保移风易俗打通“最后一公里”。
同安区文明办表示,近期出台了移风易俗以奖代补办法,坚持破立并举,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居)将民俗日转化为各类慈善教育基金或举办文体活动,对已开展移风易俗转化活动,且具有示范意义的村(居)、镇(街)给予专项补助,最高3万元补助。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区文明办推出银城文明引力波“志愿服务超市星火工程”,志愿服务引入移风易俗,成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进一步塑造文明乡风。
同安民俗专家蒋大营:民俗活动需正本清源
民俗,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同安民俗专家蒋大营说,民俗活动的积极意义,在于信仰产生的正能量。传统民俗主要是祈求平安、风调雨顺,重在形式和仪式,即便是吃,也只是简餐而已。遇到喜事,亲朋好友也就带点土特产祝贺。可后来变味走样,成了“吃吃吃”,所以,“那些大操大办的,和传统文化根本一点也搭不上”。
对民俗请客现象,蒋大营讲述,古今民俗都有请客,但差异大。古时请的客人是亲戚,多数是女人带着孩子回娘家,男人一般不做客,甚至有俗话说:“贫惮(懒惰)查某爱做客。”吃的也很有分寸,即使佛生日,也是吃饱不吃好。正如俚语所说:“老戏空空搬(演),大麦糊涮安薯干。”再隆重的丧事请客,也仅是咸鱼下饭而已。所以,同安古时白事奔丧俗称“吃鱼酺饭”。
蒋大营说,对于民俗活动,无知盲从必然走样、变味,违背初衷,民俗活动健康发展,不能忘记初心,需要正本清源。他认为要正视民俗信仰,民俗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根必然接地气,才有顽强的生命力。信仰能引发向往和追求,人们会见贤思齐,企盼建树功绩,这就产生了奋发有为的内驱动力。这种力量十分巨大,应充分引导,发挥积极作用。(厦门晚报文/记者黄文水 通讯员张荣森 图/张荣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