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海沧 家风佳话】幸福家庭耕读美 和乐家风情意真
http://wmf.fjsen.com 2018-05-22 10:20:27 林施赟 何炳进 来源:厦门网

操持家务学干农活 海沧好儿媳串起三个家

  本报记者(后排左一)与苏国良(后排左二)、蔡绒花(后排左三)一家合影。

主题词:孝

●出镜家庭:

苏国良,海沧区东孚街道凤山社区居民,42岁;妻子蔡绒花,42岁;弟弟苏国在,39岁;弟媳陈玉累,35岁;父亲苏水大,81岁;母亲黄银理,65岁。

●家庭地址:

海沧区东孚街道凤山社区。

●新愿:

希望两位老人健康快乐,孩子们茁壮成长,全家人平平安安,日子越过越好。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 记者 罗子泓 图/厦门日报 记者 林铭鸿)在凤山社区村道上,时常能看见媳妇蔡绒花带着婆婆黄银理散步的身影。嫁入苏家近二十年,这个孝顺善良的姑娘始终扮演着照料老人、体恤平辈、看顾孩子的角色,犹如“黏合剂”一般,串联起足有十口人的大家庭。

“要嫁到海沧时,我什么家务都不会做,妈妈担心我太辛苦,一开始没同意。”1998年,因调动前往漳浦工作的苏国良与当地姑娘蔡绒花相识相恋。当时,苏家的经济条件不好:俩兄弟在外打拼,年过六旬的父亲在凤山小学旁做点小生意,精神与身体状况不佳的母亲时常一个人待在家中无人照料。

“女儿哪能吃得了这苦!”了解到苏国良家中情况后,蔡绒花的母亲连连摇头。可后来,老人家还是没拗得过蔡绒花,考虑到准女婿是个朴实上进的小伙子,这才肯对婚事松口。

结婚后,蔡绒花的生活从零开始。“我不会拿镰刀,挑水时,扁担还磨破了肩膀。”蔡绒花说,自己虽然不会做家务,却愿意从公公那里一点一滴地学。很快,凭借着这股勤奋的劲儿,她学会了干农活,还能做饭洗衣,照顾好一家多口人的起居。

彼时,苏家人还“蜗居”在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中,房间地面高低不平,就连弟弟的婚房都是从公婆房间顶部用木板隔出来的。虽想过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可考虑到家中的老人小孩需要照料,蔡绒花还是留下来全职打点家务,偶尔做点不需外出的手工活儿。

家庭事务琐碎,照顾好婆婆,是一大关键。“她走丢过,自理能力也不是很好。”蔡绒花回忆道,由于婆婆精神方面有些问题,自己时常需要密切关注她的状况,甚至帮她按摩、洗澡、剪头发……一开始,漳浦和海沧的闽南话腔调有所不同,婆媳俩沟通不好,只能用手势比划。时间长了,交流慢慢融洽,婆婆也和蔡绒花亲近起来,精神状况好转许多,人也变胖了。

全心全意操持家务,这一干就是二十年。“婆婆的衣服是中码的,我能穿,她就能穿。鞋子是三十七、三十八的,我穿有点紧,她刚好。”如今,蔡绒花已将家中大小事务熟稔地记在心里。

在家中,蔡绒花好似“黏合剂”。丈夫和弟弟在外打拼,自己和弟媳全力保障后勤。六年前,家中经济条件好转,兄弟俩在村中盖了两栋一模一样的二层楼房。虽然各自成家赚钱,但他们并未就此分家――这是蔡绒花的意见。她觉得,既然过上了好日子,大家就应该在一起,尤其要让老人开心。于是,几乎每顿饭,家中餐桌上都会满满当当地坐着所有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苏家兄弟自小感情深厚,偶有拌嘴,但从来不吵“隔夜架”,蔡绒花与弟媳陈玉累之间也是如此。弟媳生孩子,蔡绒花全程陪同,旁人还误以为她是婆婆;公婆同在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蔡绒花负责照料两位老人,弟媳就主动承担起带孩子、做家务的担子。“我们分工合作,家务谁有空谁做。”陈玉累说,两个小家庭非常亲密,膝下四个孩子晚上有时还要求睡“大通铺”。

记者拍全家福前,蔡绒花和陈玉累还拿起梳子,仔仔细细地给刚睡醒的婆婆捋了捋头发。和睦的家庭总在细节里流露,良好的家风总在悄悄传递。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