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道学家中的大诗人
http://wmf.fjsen.com 2018-05-07 10:51:56 林怡 来源:东南网

不爱出山?一洗尘埃山更好!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曾任福建政和县尉、尤溪县尉、左承议郎等职。母祝氏(小五娘),新安名门望族。1143年朱熹十四岁时,朱松病逝,遗嘱以家事托付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刘子羽,命朱熹往父事之,并受学于武夷三先生,即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

胡宪(1086—1162年),字原仲,胡安国的侄子,祟安人,理学家,学者称之“籍溪先生”。绍兴年间曾以乡

贡入太学,不久即返回家乡专心学问。后赐进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福州教授,以母老辞归。吕祖谦、朱熹从其学,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胡宪幼年从学于叔父胡安国,又向谯定学《易》,与朱熹的父亲朱松以及同乡刘勉之、刘子翚交好。朱熹曾说:“从三君子游,事籍溪先生最久。”

“幽人偏爱青山好,为是青山青不老。山中出云雨太虚,一洗尘埃山更好。”这首《答朱元晦》,是胡宪写给弟子朱熹的。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在闽北山水间幽居,以读书著述授徒为乐。传说某年在临安(杭州)朝廷做官的亲友来信,请朱熹出山,朱熹以两首诗作答:“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峨豸角冠。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甕牖前头列画屏,晚来相对静仪刑。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可见朱熹那时一心想当隐士,流连空谷,青山为伍,临风赏月,发千古之幽思。

《答朱元晦》开篇两句先道破朱熹不爱出山的原因:为爱青山青不老。朱熹以为,青山可长青不老,自己幽隐其间,也可如青山般永葆“青”的本色。这里,与其说“青山”是实景,不如说“青山”隐喻了朱熹的本体“心性”。可是,“青山”难道仅仅是“青山”吗?胡宪对朱熹说:山中云起,雨落天空,洗尽世间的尘埃,如此才能“山更好”。朱熹早期思想主“静”,不屑参与他并不苟同的政事。作为硕学通儒,胡宪用这首诗劝勉朱熹应如云出山、如雨洗尘,在从政实践中更好淬炼自己的心性。

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前两句描述勾勒了青山不老的“静”态,后两句用“出”“雨”“洗”三个动词,让诗歌顿显动感,在静动交融中表达了胡宪对出世和入世相得益彰的思考。全诗语言平淡自然,貌似写景,实际上寄寓着深刻的理趣。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