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道学家中的大诗人
http://wmf.fjsen.com 2018-05-07 10:51:56 林怡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5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怡)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中进士,先后任职于泉州同安、江西九江、浙东、福建漳州、湖南长沙等地。1194年入都,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四十余天。朱熹一生大多在福建闽北讲学授业,是中国近古时代最重要的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倡导“理为本”“理为主”“格物穷理”“内圣外王”“尊王贱霸”等学说并身体力行,所构建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闽学”,对宋以后的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影响深远。

朱熹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创作和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钱锺书称赞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

游湖不忘“粮食安全”

淳熙十年(1183年),赵汝愚时任福建安抚使,朱熹开始在武夷山五曲大隐屏下构筑武夷精舍。三四月间,朱熹写信给在福州的赵汝愚,为赵汝愚治理福建出谋划策。六月,监察御史陈贾上奏请禁“伪学”,矛头指向朱熹。十月,朱熹南下福州、莆田、泉州。十二月,再经福州返回闽北,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与赵汝愚会晤。

朱熹一生多次到过福州。早在隆兴元年(1163年),汪应辰知福州,招朱熹到福州商讨治闽政务,朱熹告诫汪应辰说:“宁可作穷知州,不可与民争利”。

二十年后,朱熹再到福州,与同道赵汝愚相见,喜忧交集,写了《游西湖》一诗:越王城下水溶溶,此乐从今与众同。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福州城北越王山,今称为屏山。秦汉之际,闽越国的王城就建在越王山南麓附近。朱熹喜的是,从越王山城楼远眺,福州山环水绕,在赵汝愚的治理下民生和乐。“此乐从今与众同”,暗含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说赵汝愚做到了与民同乐,自己看到此景此情,也分享了福州官民的喜乐。

颈联和颔联写近景和远景。越王山近处通连着福州名胜西湖,赵汝愚将西湖重新疏浚,满湖的菱叶荷叶遮天蔽日,禾黍在西风中摇晃。极目远眺,湖水尽处,天容广阔,天涯尽处,便是海角。福州濒海,潮涨潮落,海上气息随潮汐涌进福州。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两句,写出了福州城湖光山色、海天相连、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恢宏气度。面对福州如此美好的山水风物,诗人笔锋逆转,末句以“忧”结束。

诗人念兹在兹的是“一心忧国愿年丰”。如果不能确保粮食丰收,让老百姓衣食无忧,自然风物再美好,又如何呢?这首诗围绕着“乐”和“忧”来抒写作者的心志,体现了朱熹不顾个人荣辱安危,时时处处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情怀。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