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报刊亭曾是都市街头一景,也是生活在城市人群的温暖记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崛起与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公众的阅读习惯快速转变,报刊亭这道城市风景线正在逐步消失。近日,大连市政府在征集2018年重点民生项目时,收到了一位袁姓退休工人的来信。在信中,老袁讲述了一个普通市民在报刊亭消失后的苦恼——买个报纸杂志成了“天大”的难题。(新华每日电讯)
正如这位袁姓退休工人在信中所描述的那样,多数年纪大的人都不玩手机,只喜欢看看报纸杂志。而如今,街头的报刊亭被统统拆除,老年人买报刊成了一件难事。其实,城市里的报刊亭不只是退休老人光顾的地方,一些上班族也喜欢在上下班途中顺便买一份自己喜欢的报刊阅读。因此,为了城市的发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拆除了所有的报刊亭,这一做法让许多市民一下子难以接受。
在一些城市,报刊亭不受待见,就是因为有些人认为,报刊亭这种设施立在城市街头越来越显得很突兀,既占用了道路、影响了交通,更与现代都市的时尚气质和靓丽的形象不搭调。而拆除报刊亭以后,城市的面貌变得更加规整,也很养眼。然而,这样看起来似乎很充分的理由其实很牵强,因为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外在形象,而且需要用文化来填补内在气质。
在城市生活中,报刊亭是离市井百姓最近的文化设施,虽然它很简陋也很狭小,但却是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一起共同构筑起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筋骨,传递着文化星火。虽然伴随着近些年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变得更加方便,但是基层读者尤其是基层中老年读者读书看报不够方便的问题依然存在,而遍布城市街头巷尾的报刊亭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因此,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报刊亭并非可有可无。
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渐成风尚,对着屏幕看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导致许多报刊亭的收入不断下滑,经营难以为继。万般无奈,一些经营者只好通过售卖冷饮、零食、香烟等方式每月多挣几百元来苦苦支撑。一方面报刊亭的经营日渐式微,另一方面像老袁这样的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仍然存在,城市报刊亭究竟该何去何从,着实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眼光和智慧。
从某种程度说,对待报刊亭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对那些极少数确实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报刊亭,当然可以拆除,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报刊亭,我们不妨温柔以待。将旧报刊亭转型升级为智能报刊亭,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使其不仅是一个报刊零售的场所,而且还能够成为集公益宣传、信息展示、自助缴费于一身的智能化的便民服务站,让报刊亭旧貌换新颜,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